新疆 哈密市第四小学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入了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它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发挥出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有很大作用。此外,较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还能在教学上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同时,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但是,信息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主次不分、过度依赖、内容繁多等。怎样能够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合理有效地运用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分清主次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要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与学
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模式的改变,师生能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实现了学生理解、欣赏课文,并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起到更好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筛选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过度依赖多媒体等手段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但是,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好多人在这一点上出现了误区:他们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
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局面。这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备课时把主要精力放到课件的制作上,忽视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样的课往往是华而不实的。
(二)过多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导致教学主次不分
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但是,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针对性,造成哗众取宠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常会发现一些课件,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得好像是娱乐节目。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增加课件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和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样做强调了趣味性,但忽略了学科的科学性,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庞大,涵盖的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避免课件华而不实。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而是以多媒体为中心,文字、图片接连不断,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多媒体的放映上,无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也被剥夺,更别提合作学习了。那么如此的多媒体课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吗?
(三)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多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课件的制作无原则地增加密度,使学生应接不暇。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等整合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增加信息量以提高课堂效率。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信息含量过多,内容展示过快,学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迁移。这样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盲目加大教学密度,即使图文声情并茂,学生也经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合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