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内涵的历史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五四精神” 内涵的历史演变

房维维

浙江理工大学


摘 要:以“爱国、先进、科学、民主”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是学界不断研讨的主题。从1919年后,“五四精神”经历了从百家争夺话语权到“五四精神”的重构期,直至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演变。“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五四精神 历史 演变



关于“五四精神”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每到五四运动的纪念日,社会各界会展开一场五四精神大讨论。百年来,“五四精神”经历了从精神大讨论到否定“五四精神”再到精神重构的历史过程。

百家争夺“五四精神”话语权。最初,“五四精神”是在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的牺牲精神、社会制裁精神、民族自决精神。陈独秀在《五四精神是什么?》中也提出了“与以往的爱国运动不同的是,五四特有的精神是‘直接行动、牺牲精神’。1924年5月4日,育英在《五四真精神》中指出五四精神是反抗精神、合作的精神、不息的精神,并指出这三种精神是在恶社会里奋斗必需的精神。新华日报社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提出了“国共合作一起抗日”的团结精神和民族精神,也是五四精神的体现。解放日报在1942年5月4日指出“启蒙精神”也是五四精神的内涵。彭雪枫也对五四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补充,指出“五四精神”发展延续为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

五四精神”的沉寂期。1950—1979年之间,关于五四相关的文献量就较之前少很多,这也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如“文化大革命”、“整风运动”、“三大改造”等重大事件。当然,五四过后,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还包括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们,都开始冷静地来看待这场运动,比如批判五四运动的民粹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文化运动中的保守主义等等。

五四精神的重构。70年代末开始,学术界开始对五四精神“拨乱反正”。人们重新关注起“五四精神”中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五四精神”中的“民主”,最先是有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创刊词中中提出,掀起了批判封建制度的浪潮。但当时他所讲的民主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张岂之1把“民主和科学”归纳为理性主义精神,重申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很少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尤其是指出先驱者对孔子的评论,并没有采取简单的骂倒方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人们再次呼吁“五四精神”,呼吁科学和民主的回归。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继续推进了“应该明确地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2王恩茂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而奋斗》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极大的希望。我们希望各族青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90年代的五四精神,人们开始把眼光更多的关注在“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五四精神”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热点需要。如温家宝在2003年非典时期与青年的座谈会上提出了“五四精神”归根到底是民主与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人应该继承爱国主义精神,在这场灾难中要经受住考验。胡锦涛在2008年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指出,“在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2008年,面对筹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大事、难事、急事,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向祖国和人民、向全世界展示来当代中国青年崭新的精神面貌和优秀的整体形象。”

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对于“五四精神”的强调重点,常以当时时代政治热点的不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百年纪念的大会上的讲话中赋予了“五四精神”新时代的内涵,即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同时,他也对青年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百年来,“五四精神”对青年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7月1日。

[3]陈平原、夏晓虹.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杨彪.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M],海峡出版社,2011年。

[5]吕世荣,周宏.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M].人民出版社,2006年,p330。

[6]潘强恩.五四运动[M].远方出版社,2006年。

[7]王蒙.中国精神读本[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

[8]彭明.“五四”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9][美]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10]史云波.五四思潮与五四人物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2012年。

[12]黄修荣.苏联、共产国际中国革命的关系新探[M],.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13]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八月二十日在南通为科学社年会讲演),《科学》,第7卷,第9期。

[14]任晓伟.新民主主义思想源起和走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册。

[16]蒋瑞森.五四时评与五四精神[D],湘潭大学,2013年。

[17]马丽慧.五四精神内涵的演进[J],银川日报,2019年7月8日,第004版。

[18]柳礼泉,陈方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析[J],学习论坛,2016年7月。

[19]赵爱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3月。


1 张岂之.“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化研究[J],70周年的学术文选。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5页,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