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促进劳动教育合理化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6
/ 2

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 ,促进 劳动教育合理化开发

张少静

平度经济开发区厦门路小学

摘要: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之中,德育教育是当下教育的关键核心所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与渗透德育教育,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与要求的一项举措。小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培养,是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优化,激活课堂中所包含的劳动因素,并通过拓展实践课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明确劳动的真实意图,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劳动的思维和习惯 。

【关键词】劳动教育;意识缺失;学科渗透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小学生处于被过度保护的状态,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给予小学生的更多的是包办式的呵护和关爱。特别是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家长们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家庭的劳动活动之中,而是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价值与乐趣,也使得学生的劳动意识得不到良好的锻炼。所以为了积极改善当下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的现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在教学改革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真切感受劳动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集会、节日宣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了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思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优化与改革过程中,借集会和节日之机宣传劳动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让学生在相关的特定活动之中主动学习劳动相关的内容,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进而体会到劳动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在价值。

比如说每周例行的国旗下讲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讲话内容可以多一些劳动相关的题材,比如劳动人物的光荣事迹、身边劳动的小事迹、传播劳动小知识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另外,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完全可以在这一天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伟大。比如主动慰问清洁工,让清洁工的辛苦劳动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感受到劳动就在身边,而正是身边这些辛苦的劳动者造就了我们的生活,进而体会到劳动的伟大。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使学生从小事做起,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到劳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

二、家校配合共同展开劳动教育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劳动对个人成长来说可有可无,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德育处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号召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来,从一年级起,由低到高安排个人卫生自理等相关小任务,比如,开展洗涤小物品、整理个人生活用品、清洗水果蔬菜、学会使用一般家用电器、简单的烧饭做菜等家庭劳动课。由家长对孩子的家庭劳动课及时跟踪考评并给予等级评价。相信如果长期坚持开展这样的家庭劳动课,发挥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连贯性,一定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三、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劳动教育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之中,提升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要想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意识,必须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学校为此发起让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校园的号召,如想标语、设计标语牌、植树、栽花、给花草树木浇水等,看到校园变得更加美丽,学生们会认为学校的美丽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学生可以真切地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他们会更爱劳动,更爱学校并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通过亲身感受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的,他们也会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开展班级"岗位"竞赛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无法真正开展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造成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难以真正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深层次含义探索之中。因此为了积极改善当下教学困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便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以此激发学生在课程活动之中强烈的参与性,所以在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基础之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更合理地开展岗位竞赛活动,通过竞争来增强课堂的活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主动交流和讨论,以此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健康的学习氛围。当然在竞赛活动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也需要更好地设置多样化的岗位,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与特点进行相应的配置,让学生在自己的岗位能够为班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1. 发掘身边的“小劳模”

老师跟同学们可一同挖掘身边的劳动小楷模,树立榜样,让同学们感到劳动楷模并不是高高在上、充满距离感的,而是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才是劳动,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都可以成为劳动,只要有心、有意,就可以成为一位光荣的劳动者。除此之外,树立并表彰“小劳模”可以通过激发同学们的荣誉感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劳动参与感,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人争做“小劳模”,慢慢地使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意识和自主习惯。

  1. 多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特定课程的教学之中,而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教育的多方面,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应仅仅从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一方面进行教育,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有所渗透。比如说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可借助相关主题的课文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课文的学习更深刻地感悟劳动的内涵;再比如,像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凭自己对劳动的理解感悟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劳动的体悟;除此之外,音乐课上可以通过劳动歌曲的学唱来唱响劳动者之歌,感受劳动的激情与热血等等。劳动教育的开展如果仅凭一门学科的教学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多学科齐头并进,在教育过程中多方面培养、渗透,才能使学生在劳动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劳动教育内容是符合德育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与改革之中,小学教师需要强化劳动教育的内在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参与之中感受到劳动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作用性,以此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并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劳动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生热爱劳动之中感受到生活的魅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2013.

[2]黄晓星.迈向个性化的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晏红.家务劳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幼儿教育,20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