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离到互融——高中音乐课改理论与实践反思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9
/ 2

从偏离到互融——高中音乐课改理论与实践反思探讨

张艳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大湾中学 657200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课改的内容更加重视音体美德育教学,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构建高中教学改革体系。本文以高中音乐课改为研究对象,在充分重视高中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和表现力的基础上,期望能够提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灵动性,一改高中生埋头苦学的常态化学习思想,实现寓教于乐理念。但是,新课程改革内容及方向的提出,打破了高中教学平衡,使得常态化教育出现些许偏离,鉴于此,如何平衡课改内容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成为当前高中音乐课改理论与实践反思的重点问题,值得高中音乐教学的关注。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改;理论;实践;互融


1 引言

以音乐审美理念为核心的高中音乐课程新课改,需要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教育教学方针,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升学生学习品质。随着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加上高中教学传统理念及升学压力的影响,使得新课改音乐教学理论与现实教学实践过程出现了一定脱节的现象,例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音乐新课改教学的问题、新课改教学理论内容与高中音乐教学实践偏离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之间的问题等,鉴于此,在高中教学新课改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音乐教学工作者应更加关注高中新课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反思,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反思教学中不断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

2 以乐育人:高中音乐新课改理论应用价值

2.1培养情操,健全人格

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基于学生为本的新音乐育人理念,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在潜移默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高尚情操。可见,音乐教学改革是释放高中生天性,一改传统的以学习为重的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课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配学习氛围,最为关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情操,健全人格。

2.2通过聆听,提升审美

提升学生审美观念是高中音乐课改的主要内容,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价值所在。音乐知识的教学方式在于聆听与感知,将音乐知识所能够创造的审美活动进行创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提升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聆听,能够感知音乐的美好,净化心灵,充满自信的迎接高考挑战。

3 追本溯源:高中新课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偏离

3.1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偏离

高中音乐教学是释放学生学习压力,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课程,因此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应重视学生心灵对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感知力[2]。当前,音乐教师将更多的教学经历放置在音乐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上,将音乐教学模式设置为活动的创办,活动氛围提升了,而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过于轻视,导致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实践训练的过程相脱节,使得学生应具备的音乐基础素养得不到提高,本质上所能够学到的音乐知识甚少。

3.2音乐属性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偏离

在新课改教学内容中,音乐教师往往对于课改的核心内容把握不准确,进而导致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改教学理念偏离,容易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相关基础乐理知识,难以实现音乐教学的基本功能。而音乐文化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细胞的媒介,而在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与音乐传统教学相脱节,只能够使其成为一种另类课程,创新教学的难度加大[3]

3.3教师教学指导为主主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偏离

高中教学应以教师的教学指导为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炼关键的教学内容,由教师进行讲解,再配合使用多媒体技术,突出的是教师亲身的教学为重点。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得多媒体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变得生硬化,易出现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现象,重视对于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的网络搜集,而脱离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而出现了由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讲课的教学现象。

3.4音乐教学文本与教学方案设计之间的偏离

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较多的教师重视教案的设计,会花较多的课前时间开展教学素材的搜集,并经过细心的分类整合,构建精美的课程设计内容,使得课堂教学的过程过于框架式,结构式,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体系构建的变通较少,更多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愿,与教材文本的要求相脱离。而从学生角度分析,更多的是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感不足。

4 和谐创造:高中音乐课改理论与实践的互融与反思

4.1将知识与技能相融合

知识为学习之本,技能为学习之目的,两者之间是互融共生的关系。在新课改高中音乐教学环境中,需要丰富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同时也要将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例如音乐基本表现要素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和旋律等和常见的音乐知识结构(曲风)要与学生学习演唱、演奏过程中的音乐技能相互联系,在基础知识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丰富自身音乐表现力。

4.2以音乐基本知识为教学的本体

音乐教学应具有其自身的“味道”,教师在具备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后,更应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内容,并通过音乐基本知识体系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体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丰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基本乐感的基础上,要构建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考虑怎样在音乐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是要与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基本的教学要求相联系,不能够脱离教学实际,加强与音乐知识的关联度[4]

4.3坚持以聆听为主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是以听为传播媒介,将音乐艺术所能够表达的内容通过听觉来感知,树立和遵循“以聆听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围绕实现“听”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主动的“聆听”,能够再熟悉和了解音乐旋律、节奏和段落的基础上,培养自身反复欣赏音乐并感悟音乐的素质和修养。听过反复的聆听与感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课程学习的目的,并将可感悟的基础内容、基础知识体系进行慢慢培养。

4.4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整合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中提到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倡和开发多媒体音乐教学软件,结合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将音乐课程基础知识体系的建立的更加全面、更加高效。现代信息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基于音乐知识体系的不断迭代的过程,简而言之,即一种综合性的渗透过程。首先要做到合理的选择信息技术,结合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理念,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的环境置于恰当的教学情境中,能够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提供了有力条件。其次,通过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走进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感知音乐[5]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新课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平衡各中教学模式的关系,营造互动型、自主型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让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更加顺畅、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金世余. 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 北方音乐, 2012(3):121-122.

[2]禹自颛.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J]. 北方音乐, 2018(1):149-150.

[3]杜宏斌. 从变化中看亮点——解析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和突破[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8(3).

[4]覃丽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2).

[5]周美娟, 罗迎春. 接轨音乐新课标 践行音乐新课程——杭州市2017年高中音乐新课程全员培训活动[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7(1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