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愁万绪总关情——群文阅读下的李清照词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2
/ 2

千愁万绪总关情——群文阅读下的李清照词教学设计

肖丽萍

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 741400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创作,能自觉在诗词鉴赏过程中运用“知人论世”、“抓关键句”、抓意象的方法。

2.在比较阅读中,明确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创作风格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一剪梅》、《醉花阴》和《声声慢》,分析词人不同时期“愁”的涵义。  

一、阅读准备

1.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中期抒写离愁别绪,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1. 听朗读,有感情的自读《一剪梅》、《醉花阴》和《声声慢》。

二、出示学习要求

1.表格导读

交流点

三首词情感上的共同点

意象

关键句

一剪梅




醉花阴




声声慢







2.学生组内交流

三、赏意象,品愁情

1.这三首词情感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前两首词写作背景是否相同?

明确:“愁”都是写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

2.《一剪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红藕、玉簟、雁、月、花、水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点拨: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

3.这首词中最能表达主旨的是哪一句?

明确: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点拨: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赏析《醉花阴》中意象和关键句。

1.意象:薄雾、浓云、酒、东篱、暗香、黄花、西风

点拨: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 “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

2.这首词中关键句是哪一句?

明确:“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拨:这一句中“人比黄花瘦”,明是怜花,实为怜己。黄花当中寄托着词人的情感,人比黄花之喻既含蓄,又富有美态,形象地再现了愁云满面的闺中思妇的神韵。此外,黄花又有傲霜的美质,更能衬托出词人情怀的高洁。

另一个关键词“瘦”。这是全词的词眼。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小结:这两首词是作者中期作品,都表现相思之愁。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长期过着颠沛流亡的生活,晚年依旧是凄凉的寡居异乡,此时的愁是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愁苦,是无可言说的凄苦。这一时期,词人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赏析《声声慢》中意象和关键句。

1.明确: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哀伤﹑愁丝的象征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雨:哀伤愁丝

3.《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四、课堂小结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和《醉花阴》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作者从少女时代“少年不识愁滋味”到少妇时期相思闲愁再到晚年寡居孤独凄苦,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其情感也会不同,这种差别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她的文学创作中。

五、鉴赏方法小结

①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②意象分析,比较鉴赏

③抓关键句,读懂情感

六、课外延伸

自学《如梦令》,结合背景,运用意象和关键句分析法,体会作者前期的风格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