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脱贫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武宁县泉口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2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脱贫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武宁县泉口镇为例

李元杰 赵子瑞 米桂瑶 王子维 罗枫

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 330013

摘要: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有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够加快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江西省武宁县泉口镇地处赣西北,东邻鲁溪辖地张庄,南毗横路乡上富村、白杨村,交通、经济、地理区位均处于落后发展位置,为我省脱贫攻坚一大“挑战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战略,目前武宁县泉口镇整体发展较好,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问题。因此主要自脱贫基本情况入手,深究脱贫疑难杂症,以文化脱贫为主要维度进行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推动泉口镇向文明和谐美丽乡镇稳步前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文化脱贫


一、问题背景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与文化脱贫的内生关系来看,乡村振兴和文化脱贫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在进程和目的上都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具体目标要求。泉口镇总结改革开放40年取得成绩的经验,回归常识,尊重规律,为帮扶区县出思路、出政策、出资源,主动寻求发展道路,培育完善市场机制,主动应对市场竞争,实现真正脱贫。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脱贫成效,实现永久脱贫。要坚持扶贫必扶智,继续加大教育帮扶力度,提升群众文化素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早日摆脱贫困,然而经过调研,发现泉口镇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还存在差距。

因此,文化脱贫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重大意义,本课题以文化脱贫的作用机制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二、项目设计

根据确定的研究思路,通过调研,归结出文化助力群众脱贫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拟从“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先扶智”给出相应对策。故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归结为:

第一部分,深入了解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总要求,考察与文化脱贫相关的因素。第二部分,设计科学的问卷并且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走访当地村民,调研文化脱贫的进展情况。第四部分,给出具体、针对性的建议以及分析推广的可能性。我们通过以上四个部分展开课题调研,从思想、教育、价值观念、产业组织四个渠道分析文化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性,在对整理已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从文化脱贫角度给出具体、针对性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结合江西省官方对乡村脱贫进度的公布现状,对江西省九江市泉口镇的六个村贫困户进行了调查,以问卷调研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以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环境五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了解贫困户的政策了解度、政策认可度,并参照现今社会对贫困户脱贫的帮扶力度,做出完善的调研结果。

四、脱贫基本状况

经调查,贫困户的家庭年均人收入3201-5000元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9.72%,其次是2301-3200元占比29.08%,年收入在1201-2300元和12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仅占9.93%和8.51%,年收入在5001元以上的贫困户受访者比率达到了14.18%。说明九江市泉口镇的贫困户年均人收入的结构大体呈纺锤形,泉口镇扶贫工作有一定成效。

受访的贫困户中高达87.94%的人是农村户籍,而有12.06%的受访者是非农村户籍。据悉,非农村户籍的农村受访者大多从附近的村镇搬迁过来,原因大多是嫁娶。

贫困户家庭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所处家庭除农业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占比在所有受访者中为40.43%;其余受访家庭困难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大体占比均在20%-35%之间徘徊,其分别是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残疾(34.75%)、赡养、抚养负担重27.66%、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26.95%)、劳动力缺乏(20.57%),其他因素占比7.09%。总的来说,贫困的主要造成原因在于人本身。

五、脱贫政策认可

对于“我对本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充满信心”,21.99%的受访者对此持不否认的态度,45.39%对此观点表示同意,31.2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同意。说明在泉口镇镇政府及各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的日子充满了盼头与希望,村民对脱贫的成效也表示认可。在走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村民(50.35%)是偏向于让自己家中的青壮年返乡参与家乡的建设;28.37%的受访者对家中青壮年的去留呈中立态度:让他们自己决定去留,我们不会做过多的干涉;21.28%的受访者不想让家中的青壮年返乡参与建设,更愿意让他们前往发达的城市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说明村民目前普遍看好村内的建设情况,认为有足够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六、文化脱贫调查

根据调查情况,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文化脱贫政策能给农村困难群体的帮助很大,其中非常同意的占16.31%,较同意的占40.43%,一般的占26.24%。说明当地政府在村民心中居有良好的信誉,村民认为文化脱贫的实施成效较好。58.86%的人参与了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接受了镇政府的相关补贴;29.08%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但是较少参与;12.06%的人对此持不了解、不参与的态度。说明现今政府的脱贫培训工作进展到位。

七、调查结论

(一)当地文化脱贫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在与受访者进行深入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大多对政府有极高的依赖性,费用和效率意识的缺乏,一味地安全求稳却又拥有单薄的风险意识,面对家庭或大环境的突然变化,其抗打击能力十分低下,缺乏长远的决策能力和培养意识,使得贫困户和其他的村民大多局限在了当前的生活水平之中,没有外力的帮助下难以走向脱贫致富之路。教育背景对收入有正相关,分析如下:

将学历与家庭年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由表可得其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193,显著性水平为 0.022<0.05,无法拒绝虚无假设,认为学历对家庭年收入存在正相关,再将二者进行 SNK 检验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再置信度为0.05时,初中和小学及以下与高中或中专学历以上的收入差异存在显著区别。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判断,教育背景的提升会对家庭收入产生积极作用。

(二)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层面,分别对应着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层面的五个发展目标,也决定了文化建设的五个发展侧重点:多元性、主体性、联动性、社区性、长效性(如图所示)。

5fb9bc6acc9f8_html_db8325880d8b0787.png

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关系示意图

从调研结果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出,文化扶贫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分析如下:

将政府文化脱贫政策能给农村困难群体的帮助很大对农村居民文娱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较好做OLS回归,发现R=0.713,二者存在较高的正线性相关性,且斜率系数为0.624,即农村居民的文娱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效果存在很大的正相关,由此可以推断,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对居民的文化扶贫也占有重要地位。

八、对策建议

  1. 促进转变发展观念,奠定激发内生动力的基础

各村需要加强贫困户及非贫困户的思想建设:帮助贫困户摆脱“依靠”的思想,明白脱贫需要自力更生,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脱贫政策解读,让生活水平低的非贫困户摆脱贫困户都是“靠关系”的思想,让其相信村委会、相信党组织、相信法律。除此之外,要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规划、咨询和培训,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转变旧有观念、增进其发展意识。

九、着重智力扶持,找准内生动力的发展路径

泉口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各村庄的部分农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和指导。智力扶持、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素养的农民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脱贫而言,提升产量质量有助于形成规模。针对其他农户也需要进行文化政策的宣传和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升农户对脱贫致富、现代治理的认识。由此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市场需要的生产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十、吸引青壮年返乡创业与就业,健全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自党和国家大力执行脱贫攻坚以来,各贫困乡镇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人才短缺问题,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因为家乡贫困、村里人的眼界、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当地难以走出能够带领乡村走向致富道路的人才;因为缺乏足够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难以在乡镇之前切实有效的执行与实施,进而导致当地原地踏步。其中相关人才的缺乏更容易导致村、镇政府对党的决议产生错误的理解甚至会出现“钻空子”、“走后门”等行为。

十一、完善教育环境,组织农户技能培训及当地整体教育水平

大力引进教育人才,提高当地教师的薪资和生活地位,吸引优秀的青年教师投身当地教育事业;对于退休教师可以利用其智库资源,以举办学堂、讲座的形式定期为当地居民讲理讲法,提高当地居民自身修养、拓宽当地居民眼界,由内至外的完善人才培养与教育制度。

十二、扩大经济合作组织作用,联合力量共同致富

在泉口镇调研期间,我们重点关注了当地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竹业生产合作社、茶叶生产合作社、油茶生产合作社等,都是利用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小户的联合,实现脱贫工作。这样的方式可以方便集中脱贫的有效推动力,由统一的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采摘、生产工作,从而使联合者们更加具有归属感、参与感,也能够更加便利地解决外销问题,以实现扩大收益,促进再生产,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如果只是单户进行产业扶贫,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获或者收成不足以售卖等情况,则只是白白消耗脱贫资金,不能实现长效脱贫。因此应尽量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并且扩大规模形成合作社,从而促进脱贫,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兴苍.脱贫攻坚期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1):37-38.

[2]赵武,王姣玥.《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2018.01

[3]叶林,李艳琼,方峥,余江,郭子桢.文化产业扶贫政策的增收和减贫效应:微观机制和贵州农民画的经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02):84-97.

[4]李永明.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优势与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8(04):24-28.

[5]徐星,吴群琪.乡村振兴战略中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的路径研究——基于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J/OL].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2020-09-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91.C.20200902.0939.002.html.

[6]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01):118-123.

[7]本报评论员. 在乡村振兴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N]. 农民日报,2020-09-01(001).

[8]孟庆亮,范巍挺,陈亦军.推进农机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8):2.

[9]李笑晓,王振.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以山西省太谷区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16):70-71.

[10]李佳艳,周丽君.民族村落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红旗村为例[J/OL].资源开发与市场:1-9[2020-09-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448.N.20200826.1658.008.html.


基金项目: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2010421014

作者简介:

李元杰:生于20001月,男,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财经大学,法学专业。

赵子瑞:生于19993月,男,汉族,江西鹰潭人,江西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方向。

米桂瑶:生于19996月,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王子维:生于19997月,男,汉族,江西吉安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统计专业

罗枫:生于20003月,男,汉族,江西抚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