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乡土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乡村生活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乡土文化也逐渐被城市文明弱化,甚至出现了乡土文化的断裂,因此应当保护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哺育了乡村学生的成长,是每一个乡村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乡村学生一生的文化根系。乡村学校教育是传播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当对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进行研究,更好的保护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学校教育;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逐渐加大,城市拥有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并且仍然在不断的侵吞农村的公共资源。在教育层面上的体现则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使得乡村文化迅速衰败,甚至面临着断裂的风险,乡土文化促进乡村学生的成长,是乡村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一、深入社会转型阶段,开展乡土文化断裂起因分析
(一)城市文化的冲击瓦解了乡土文化的价值
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开阔了乡村学生的视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学生离开故乡,随着学生的离开,乡土文化也逐渐从乡村学生身上剥离。但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很难融合,乡村文化也无法在城市当中扎根,难以让乡村学生产生归属感,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因此乡土文化逐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解构。此外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吸引着乡村学生效仿和学习,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逐渐被乡村学生遗忘,乡村学生身上的城市文化越来越深[1]。
教育的决策制定掌握在城市中,教育政策往往是由城市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城市价值逐渐影响到乡村学生,乡村学生在教育中接受的价值也往往是城市价值。在教材的选择上,更多的是以城市价值为主,可以反映乡村文化的文章数量很少。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只有7篇描述乡土文化的文章。离开家乡的生活使得乡村学生很少关注乡村生活,传承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乡土文化就这样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的被瓦解。
乡土文化认同感偏离导致的乡土文化市场发展障碍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建设,从而吸引游客起来,造成乡土文化日益匮乏,缺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传统的乡土文化价值逐渐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取代,乡土文化中真正宝贵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却面临着缺乏建设的局面,在市场化中逐渐失去了传统的风貌,传统习俗和契约规则也难以限制乡村的人际交往、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先进的消费文化逐渐取代了乡土文化。
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城市文化则迅速的入侵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变得更加淡薄,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乡村风貌逐渐被改变,乡村学生产生的自卑感、宿命感使得贫困文化和消费文化、商品文化之间产生巨大的障碍,乡土文化就在市场中逐渐被削弱。
(三)乡村学校教育中“教育上移”现象产生的文化传承性降低
随着教育上移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小学生到城市中求学,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会留在城市中发展,因此乡村文化的传承主体数量越来越少。乡村教育受到教育上移的影响,也并未重视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乡村文化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局面。教育上移还造成乡村中可以传承乡土文化的精英人员离开故乡,新生代的教师往往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对城市充满向往,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到城市中发展。文化人士的逃离逐渐造成乡村社会文化出现空心化,乡村文化渐渐的被解析。
随着乡村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很多农村小学逐渐消失,乡村学生整体离开乡村村落,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乡村文化的大规模转移,严重的影响了乡村文化,使得乡村学生和生活的精神场所剥离,乡村中的自然美、质朴美逐渐被学生遗忘和生疏[2]。乡土文化逐渐和乡村学生割裂,家乡的山水美景也被学校教育忽视。乡村学校教育传承的乡土文化对乡村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低,乡村学生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
(四)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带来的文化阻隔现象
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很多年,但实质上为城市学生预设,乡村学生抱着脱离农村的心态学习下,更加注重分数,乡村学生遵循的依然是应试教育,接受的也是应试教育模式。往往农民供养孩子读书的目的非常功利,那就是进入城市生活,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离开乡村,希望通过应试教育,可以让孩子进入更高的阶层中,教育改革中恰恰并不只看重智力水平,教育改革影响到了乡村学生的考试,乡村居民就更加抵制和反对素质教育,乡村孩子全面发展成为了难以实现的梦,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乡村文化传承更加困难。
通过应试教育是乡村学生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方式,教育改革中的素质教育对于乡村学生而言,削弱了应试教育,更加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乡土文化的传播并不是社会上对乡村小学评价的重要方面,社会对一所乡村小学的评价方面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乡村文化的打击非常致命。智力培育是乡村学校的重要一个内容,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了口号。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乡村文化逐渐被应试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下乡村学生和自己熟悉的乡村文化逐渐产生了距离,学生被困在书本中,不断的学习,和外面的乡村风景挥手再见。
二、乡土文化对乡村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是乡村学生的生活场景,也涵养了乡村学生的性情,使得学生可以在乡村生活源泉中获得生存的自信和生命的价值[3]。乡土文化具有人格教育的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传承道德观念,使得学生可以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价值观。
(一)乡村环境的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乡土文化是乡村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每一个乡民参与创造。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在精神上,婴儿虽然有可以成长为人的全部生理机制,但是要想真正的成为人,需要文化的培养和涵养。费尔巴哈还提出乡村文化对于乡村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可以科学培养乡村学生理性的人生价值。
由于乡村学生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乡村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地位,准确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可以认识到辛苦的田间劳动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得自己可以养成勤劳的品质,在长期的劳动中可以让乡村学生更加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珍惜当下的生活,感悟自然[4]。
(二)独特的区域文化造就了学生坚定的文化信念
乡土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相同,大众文化是大众消费时代的产物,可以利用电子媒介、纸质媒介进行传播,大众文化是大众消费产生的,因此人在标准化的文化环境下生活,自身的主体地位就会逐渐丧失,文化个性逐渐被磨灭。看起来自由随意却依然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乡村学生非常容易迷失文化信念,使得可以养成独特个性的乡村文化被大众消费文化取代,乡村学生也变得更加标准化。
乡村学校教育中的乡土文化和大众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乡村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内,经过漫长的乡村生活逐渐产生的,具有地域性,这个特性是第一无二的。乡土文化是乡村社区特有的,乡村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接受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知识,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乡村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可以逐渐养成独特具有个性的文化特征。
(三)丰富的乡村资源给教育内容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空间
乡土文化的教育复兴可以有效的拓展乡土文化的空间,丰富乡土文化的内容。在乡土文化中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乡村中的一花一草等生态环境都可以是乡村学生的教学内容[5]。乡土文化中有很多意识形态话的内容,注重的是经验和感性的乡土生活,是每时每刻都会对乡村学生产生影响的文化,乡村学生也倍感亲近。在生活中丰富、具体的经验是乡村学生亲自参与的,会带动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效果也非常的好,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其他教育内容融合,使得学校的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以乡土文化为教育内容的课程由于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关,更加容易让学生和教师产生互动。
三、乡村学校教育传承乡土文化的策略
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载体包含了无数的个体,也就是乡村小学中的教师。应当让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建立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播的学习课程,乡村学校也应当积极的进入社区,融入到乡村社会中,利用乡村资源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教育氛围。
(一)通过社区资源扩大教育空间,营造乡土文化教育氛围
乡土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主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但是随着娱乐话题越来越受到观众,大众传媒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播呈现出乏力的状态。在广播电视、杂志、报刊上都很少可以看到反映乡村生活的内容[8]。大众传媒应当积极的弘扬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营造一个有利于乡土文化传播的氛围,避免被城市文明淹没。避免乡村文化教育中缺少乡村的参与,扩大乡土文化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教育学者杜威认为传统课程要避免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脱离,保持实际生活和课程的护理。在美国历史教师会带领学生到室外感受乡土历史,让学生参观古战场、工厂遗址等等,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从而营造出乡土文化教育氛围。我国乡土文化教育的复兴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也要发挥媒介的作用,积极对乡土文化进行宣传,关心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二)有效衔接城市文化,实现乡土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统一
乡村学校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并不是排斥城市文化,采取漠视、躲避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学校在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和传播应当对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乡土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统一。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贫富差距的加大,会进一步的加大乡村和其他文化的隔阂,难以让乡村文化进一步传播。乡土文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乡土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统一,这需要具有乡土情怀的学生将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进行衔接,改善当前乡土文化环境,促进社会认同[9]。首先在乡土文化中对地域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认同了乡土文化,才能实现乡土文化和社会认同的统一。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尊重文化的差异和多远,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三)充实乡村教师队伍,从根本上传承乡村文化
乡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分为家传和师传,但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中家传面临着断裂的风险,因此乡土文化的最佳传承方式是师传,需要乡村教师进行传承
[6]。传承乡土文化也是每一个乡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乡村教师,因此应当选择对乡土文化具有情感的教师来传承乡土文化。这些教师往往对乡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受城市文化的影响比较小,熟悉乡村生活,可以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教育学生,这些教师可以将乡土文化和所学内容进行很好的结合,在课堂上实现乡村教育和国家教育的统一。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培养一批可以传承乡土文化,对乡土文化有感情的乡村教师,因为这些教师往往是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又非常的热爱教育事业。通过给这些教师待遇支持,让他们可以安心的在乡村工作,为乡村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留住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在师范教育中,免收学费,培养学生立足乡村教育、传承乡土文化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怀,重新充实乡土文化。乡村教师是乡村的精英,是扭转乡村文化衰落的关键部分,政府应当给乡村教师一定的支持,创造条件,让乡村教师深入乡村,走向千家万户,传播乡土文化[7]。
(四)建立城乡多元融合的乡土课程,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乡村是乡村学生成长的场所,是乡村青年生活的空间,在设计乡土课程时,应当避免乡村教育中的正是价值预设,理性的看到教育上移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样才能够避免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被遮蔽。乡土文化对乡村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应当科学的设计乡土课程,因为乡土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乡村少年的乡土情怀,更加希望乡村学生有一个健康开放的心态。
乡土课程中应当引导乡村学生理智的看待现代化发展中的城乡二次元对立的问题,一方面乡土课程应当立足乡土,另一方面也应当开放的接纳城市文化,实现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融合。地方课程和乡土课程应当根据各个村落的不同,发挥自身优势,让乡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乡村文化,认同乡土文化。例如可以利用乡村中的历史遗迹,讲述乡村的历史故事。或者是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劳动,在劳动中让学生体会的劳动的美好。现在虽然很多乡村学生生活在乡村,但是实际上并不参与田间劳动,沉迷于网络世界,因此应当让乡村学生多接触传统的乡土生活,实现乡土文化复兴。
总结:
乡土文化对乡村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乡土文化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如何传承乡土文化,需要乡村学校的参与,建立一直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队伍,设置符合乡土文化的课程,积极和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大力宣传乡土文化,最终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方勤,孙益赟. 自然教育中的乡土文化认知与传承[J]. 园林,2020,(10):8-14.
[2]魏利华,陆臻杰,刘火华,宋安然,马玲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乡村科技,2020,11(24):55-56.
[3]汤杨旸. 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272-274.
[4]赵念.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乡土文化传承研究[J]. 河南农业,2020,(18):36-37.
[5]马树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略论[J]. 延边党校学报,2020,36(03):79-84.
[6]赵文阁. 新时代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 行政科学论坛,2020,(06):59-61.
[7]周维.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的传承困境与重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9.
[8]王恒安. 校本课程开发视角下乡土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展[J]. 高教学刊,2016,(12):64-65+67.
[9]李长娟,王珏璟,赵准胜. 乡村学校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J]. 教学与管理,2016,(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