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动促开思维之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用互动促开思维之花

尚燕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1100

利用好多元互动的新型语文课堂,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通则变,变则通”,唯有懂得变通,才能走进学习的本真,只有突破表象,才能贴近知识的本质。教师若能以互动促思维,必能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开出最美的语文之花。

  1. 生本互动,于批注自学中触发灵感。

语文教学以文本教学为基础,而阅读文本的过程既是一个知识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的提升过程。可是,在师教生学的传统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只知张耳聆听,低头盲目笔记,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自己遇到新文本时,仍然不知道要读出什么,该怎样读。俗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若缺少最初的思考怀疑的过程,便很难把语文内化为自己的工具,很难提升自己的思维,很难通过自己摸索出文本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而批注自学恰能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给学生出过类似这样的一些预习作业:

  1. 课前预习《回忆鲁迅先生》,并在课本的空白处进行阅读批注。

  2. 课前预习《土地的誓言》,并在课本的空白处进行阅读批注。

在给学生布置第一次批注作业的时候,笔者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旁批、尾批;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补充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疑问式批注。并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做的相关批注,以作引导。

在对《回忆鲁迅先生》的阅读批注中,有学生就在“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旁边,仿照鲁迅先生的语言,写下了“爸爸的笑声”、“弟弟的哭声”、“姥姥的咳嗽声”,写得有板有眼,颇有鲁迅的语言风格,学生自然就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刻画人物性格,可以运用平实的语言进行细节描写;有一个学生,想必是动了心去读文章,在“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文字旁边,赫然写下“身材瘦削,精神巨大,他在漫漫黑夜中企盼黎明!”鲁迅先生确实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用笔战斗,渴望创造一个崭新的人人民主自由的新社会,学生可能在读文本时还自行查阅了不少关于鲁迅的资料,长此以往,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对《土地的誓言》的阅读批注中,有学生在“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旁写下“明明是作者想要回去,为什么表述为她呼唤我回去?”在“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旁写下了“作者对故乡的称呼怎么由她变成你了”的疑问,学生在自读中产生了疑问,可见是进行了真切的思考,思维是打开的,待获得答案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因思考而带来的满足感也会助学生形成善思善学的良性循环。

授课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素读思考,便是给了学生一套阅读的工具,使其利用这套工具,打开自己的思维,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再读,这样,能满足不同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独立探究,锻炼、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

  1. 人境互动,于想象训练中放飞情感。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促使学生在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分析中探究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当然,语文课堂也可以成为锻炼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因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作品中含蓄地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地方,带领学生细细体会,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填补“留白”处,让学生在一种美妙境界中进行再造想象,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状态。

比如,笔者在教学郑振铎的《猫》时,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基本把握的情况下,让学生对“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进行扩写,并提示:注意“两个月后”和“邻家的屋脊”这两个细节。学生的扩写创作非常精彩,基本走进了这只“猫”的内心。从“两个月后”体会到了“我”的那次棍棒喝打并不是导致它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见它经历了一段受到冷落和排挤的时光,最后孤独零落;从“邻家的屋脊”体会到了,这只猫其实一直没有走远,尽管受到主人一家的排斥,它还是想待在“家人”的附近,还是留恋着这家人,在忍受委屈中渴求得到温暖。学生在放飞自己的想象的同时,对弱小自然产生一种同情心,对文章的主题自然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在教学《木兰诗》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相关部分的内容,对木兰得胜归故里的热闹场面进行想象创作,尽管学生描述的方式不一样,但都烘托出一种欢快而喜庆的气氛,不少学生也写出了木兰归家迫不及待换上女儿装的情态,他们必然能理解木兰虽骁勇善战,但更爱红妆的女儿情怀。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自己就能探究出文章的主题所在,多次训练后,自然能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于不易理解处,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绪飞一会儿。

三、师生互动,于合作演示中打开思维。

信息发达的今天,师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变得灵活而多样,教师不再是学生眼中的“权威”,教师也应该调整心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事物皆有两面性,这样,教师得在课堂上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师生在互动中沟通心灵,打开思维。如此,学生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更加敢于张扬个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被人尊重而更加自信,从而增加了进一步互动的欲望。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能使双方都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美好境界,学生的思维是打开的,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学会一种自我分析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给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课后请小组成员合作把“新年和元旦繁琐的礼节”、“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三个小故事排成剧本,并且笔者选择加入“兵力”较弱的那一组,并听从本组组长的任务安排,准备扮演的是“新年和元旦繁琐的礼节”一剧中的长妈妈,我们专门选择了一堂语文课,让剧本在约定的时间内上演,学生对这一节“演出课”保有期待,上课热情很高,我们这一组自告奋勇,选择首先演出,笔者用十分郑重和担忧的语气以及神情表演出:“哥儿,你牢牢记住!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看着心不在焉的“小鲁迅”,我又赶紧拿起那橘子来在他眼前摇了摇,夸张地把相似的内容又重复了一遍,等到元旦早晨,我又进行了一段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演,并偷眼瞧了一眼学生,都若有所思地沉浸其中,不需要讲解和分析,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一个“迷信,朴实,期待祝福,关爱孩子,渴望平安幸福的长妈妈”。受到全心投入的第一组的影响,其余两组也完全放开来,表演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同学们在一段段表演中体会了长妈妈这一饱满的形象,同时也学会了自我总结和深化。

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上,学生也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所探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学生能有效地收获知识,也能增加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幸福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们的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两者的共同成长,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没有教学的产生。在教师的角度,互动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学生的角度,互动就是敞开心灵、开放心态、张扬个性。如果语文课堂能够充满生命的互动,“语文”将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



作者简介:姓名:尚燕 出生年月:1990.03 性别:女 籍贯:江苏省扬州市 民族:汉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邮编:211100 单位: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