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中心校汝吉小学 674199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科学教育中强调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探究活动为教学过程的核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下是在新课程实验中,我对科学课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 将课堂让给学生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如自然课“水”的教学,老师通过书上的图示进行“看 -看”、“比一 - 比”,然后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指导学生实验,也是按书上的图“看一看”、“国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句子,使学生成了背诵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课“水”的教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将课堂留给学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把教材看作资源,变过去的讲教材为用教材,并有机结合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看书、实验、讨论,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获得关于水的许多知识,如“水有压力”,“水有浮力”,“水会流动”等等。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落实了创新教育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以现实生活为课堂
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有生命世界(如植物、动物、人类),物质世界(如纸、溶解、环境、运动和力等),地球与宇宙(如水、天气、阳光等),还有食物、环境、健康生活等综合知识,包括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知识都是从自然科学领域里挑选出来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为此,教师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带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自然界中,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如讲“叶”时,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山坡上观察、采集各种植物的叶:讲“植物的花”,把课移到野花盛开的时候:教学“纸”一课时,到学校附近的东巴造纸坊,师生一边参观, -边请师傅讲解,
学生直观地认识造纸过程。又如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采集、制作标本等。让学生投身于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课堂,生动活泼地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亲自感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体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知识,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加强实践
科学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如:“我们看到什么”,“寻访小动物”,“我来造一张纸”, “做一 辆纸车" 等等,是由一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学科学就要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例如教学“在阳光下”- 课,用手电筒代替太阳让学生实际操作,认识“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太阳位置的变化情况”等。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获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加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学了植物的根、茎、叶后。带领学生去专业户参观蔬菜棚,帮助菜农种菜、收菜等;组织学生植树、栽花、种菜等课外劳技活动;学了动物后,组织学生饲养蜗牛、蝌蚪、鱼、鸟、猫等;学了水、溶解、米饭和淀粉等课,布置学生做煮菜、焖饭等家务活;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父母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等。知识回归现实生活,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和内化。
总之,科学课教学,要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的优势,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学习,使学生
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