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示范幼儿园
摘要:《纲要》指出: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五华“下坝迎灯”文化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融入课程、下坝迎灯文化、幼儿教育
将五华“下坝迎灯”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们不但在每年一度的“迎灯”活动中感受其文化氛围,更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从较深的层次去了解其活动后面蕴藏的深厚文化精神,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利用本土文化开展教学课程,是一大难题。但我们勇于挑战,不断的去尝试,去突破。
一、下坝迎灯文化在艺术领域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动手操作能力。
“下坝迎灯”的音乐,配上敲锣打鼓,那便成了一支气势蓬勃队伍。我们抓住“迎灯”队伍锣鼓节奏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音乐打击乐《小小锣鼓队》,利用并不常见的乐器锣鼓镲进行打击乐,幼儿对新鲜的乐器感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再利用舞龙舞狮设计成音乐游戏,更好的让幼儿直观形象的了解下坝迎灯的文化,提升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及感知能力。
新《纲要》中指出:活动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开展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五华下坝迎灯闹元宵,“迎灯”活动中,花灯、灯笼是道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颜六色的花灯、各种各样的灯笼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抓住这个契机,设计《好看的花灯》《灯笼的聚会》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让“迎灯”文化的精神渗透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下坝迎灯文化在健康领域中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和灵敏性。
五华县下坝地区的“迎灯”是比较有独特代表性的体育文化项目,已经有570年的历史,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指南》明确指出:要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和灵敏性。结合实际,把五华“下坝迎灯”文化有机渗透在体育活动中,用趣味性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舞龙,龙作为中民族的图腾,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因此舞龙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小小舞龙队》的体育活动设计中,让幼儿亲身去体验舞龙带来的乐趣,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并从中发展幼儿的走、跑、跳、蹲等能力。
下坝迎灯文化在语言领域中感知非遗文化的魅力。
“下坝迎灯”文化属于传统文化中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下坝迎灯”活动都热闹,但是它背后的文化精神是什么?为了让幼儿对这个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体验古时人民劳作的艰辛,懂得饮水思源。设计了语言故事《下坝迎灯的由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其感受五华下坝人对节日的喜悦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的缅怀,让这种美好的意向种在幼儿的心里生根发芽。
将“下坝迎灯”与客家方言结合,童谣《下坝迎灯》以朗朗上口的儿歌,配上清脆的竹板作辅助,以客家童谣传唱,既添加了趣味性,又加深了幼儿对下坝迎灯文化的了解;让欣赏客家童谣优美的韵律,从让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下坝迎灯文化在科学社会领域中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思维水平。
在数学课《花灯会》上,我们利用花灯的样式多这一特点,在下坝迎灯的背景下,引导幼儿给花灯有规律地排序,幼儿很快掌握了ABAB、ABB、AABB等规律排序的方法;在社会课上我们以幼儿身边熟悉的特色小吃,生成一系列活动,《五华美食》、《五华小吃》《五华特色菜》等等旨在让幼儿了解五华的本土小吃文化,设计的《参观下坝迎灯文化展厅》、《周瑄公祖屋》课程通过参观展厅、祖屋,让幼儿深入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坝迎灯,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结束语:五华的下坝迎灯活动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五华人,我们有义务及责任去保护和传承,希望把下坝迎灯文化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与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周瑄公的美好品质,懂得敬畏祖先,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参考文献:
[1]殷玲芳.运用侨乡文化资源培养幼儿热爱家乡情感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0.4.19.
[2]张碧月.如何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J].学园,20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