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西湖幼儿园
摘要:小班幼儿因所处年龄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分享意识,因此往往会出现你跟他/她要其某样物品时,其的态度往往是拒绝的,分享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本文从其重要性出发,了解其分享意识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教育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品质。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的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1.分享行为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
3-6岁的儿童虽然随年龄增长,分享意识有所发展,但整体来看,现状不容乐观。幼儿不论是对食物、玩具还是奖品等物品的分享人数都不超过50%,即使到了6岁时也是如此。在分享的人群中,幼儿的分享也多倾向于感觉分享(即只是给别人看、听、嗅、摸等),实质性的分享(即完全以利他为目的的分享)很少。同时,分享给别人的动机也多是自利的,如玩具给别人分享多有炫耀之意;还有幼儿说“我给他玩具玩他才给我玩具玩”或者“我给他糖吃是我怕我的牙吃坏了”“我觉得这个糖不好吃”等等。利他的动机也有,但比较少。又如:现在我班大部分幼儿已有了分享的意识,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像在本周下午的区域活动中,我在美工区里给幼儿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操作材料,如:制作水车的酸奶盒,筷子,吸管,制作收纳盒的彩色皱纹纸,各式纸盒等。区域游戏开始后,有几个孩子快速的进入美工区,并开始选择自己需要操作材料。几分钟以后,我发现健健气势汹汹地站在一边,我询问他原因,他说:“想要绿色的皱纹纸做叶子,但是俊俊却把绿色的皱纹纸全部拿走,不肯给他。”于是我对俊俊说:“健健他需要一点绿色的皱纹纸做叶子,你和他一起用绿色的皱纹纸,好吗?”俊俊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皱纹纸,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健健一些。接下来的活动中,俊俊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皱纹纸,也不让皱纹纸离自己太远。类似的情况在平时的活动中经常发生,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个玩具而争吵,有时甚至会为此打起架来。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
3.影响幼儿分享意识的因素
一是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设计了几个类似的情境,如“妈妈(爸爸、爷爷等)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一个新玩具),小朋友没有,你能给他们看(玩)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四成幼儿回答“不”,理由是一致的。回答说,因为“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妈妈给我买的”或者“你让他的妈妈给他买一个嘛”。
二是家庭教育不当。如“给他们看《黑猫警长》,我爷爷要骂我的”、“爸爸说了,奥特曼让小朋友玩坏了,他就不给我买玩具了”,这类回答占37%。
三是缺乏分享技能。在与小朋友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分享,如“我只有一个新书包,他们都想背,都想玩,我不知道给谁背”。
如何把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增加幼儿的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在平时我们时常给幼儿讲一些故事,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分享,懂得分享。像《金色的房子》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等等道理,《苹果树》《忧伤鸟》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孔融让梨》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这一系列的故事,都让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了。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要针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一天,在泥工课上有一个小朋友的橡皮泥全干了,我发现后,我就着急地问所有的小朋友:“他的橡皮泥全干了,捏不动了,这该怎么做章鱼呢?”孩子们听到我的话有的说:“和我一起玩吧!有的说:“把我的橡皮泥分给他一点吧!”边说边递上自己的椅橡皮泥。对于这言行一致的孩子我就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在幼儿中树立榜样,让其他幼儿都向他们学习。像玩具少一点时,很多没有抢到玩具的小朋友,他们总是求助于老师。教师在孩子心中有很高的威信,同时教师也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这时,我们可以试一试把自己变成孩子的一个玩伴身份向幼儿协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你先玩,等会儿给我玩,好吗?”这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我们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契机的培养
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懂得分享,学会分享。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上月我组织幼儿开展了“我们去郊游”的游戏。在游戏中我提供一些食物。当大家一起去郊游,小伙伴们应当怎样分配这些食物呢?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启发幼儿学习分享和谦让,大家一起享用这些美食。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情训练法即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别人情感、状态相一致的情感共鸣的教育训练。所以,我时常还会创设一些这样游戏,如:像游戏《小象借伞》,让幼儿扮演小象向小动物们借伞,在借伞的过程中小象屡次被拒绝,最后只有小猴子借给它。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体验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让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
当然,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与家长有效的沟通,为幼儿生长营造适宜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让幼儿从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气氛里,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以练习。
相信通过学校与家庭双方的合作,为他们营造一个分享与合作的愉悦环境,会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从而更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
参考文献
徐则民,洪晓琴著.走进幼儿内心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2
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刘志清.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J].幼教博览,2017,(第3期).
周宇萍.浅谈幼儿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6,(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