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潭桥小学 211100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意义深远。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激励人、感化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学科教学应贯彻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将育人功能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在小学阶段的众多学科之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就明确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一要求恰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即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更好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以“文”为媒,“德”润童心,将德育有效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是新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新使命。在这一使命的感召与指引之下,语文学科涌现了大量“立德树人”的教育素材,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也应运而生。其中,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是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描写父爱的文章,以本篇课文作为案例,以“学科融入德育,德育渗透学科”的理念,达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一育人目标。以下呈现本节课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播放教师自制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慈母情深,父爱无言。父子之间的深情在音乐中流淌,在不同的场景中定格。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父爱之舟》,里面也有很多场景打动着我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去,读一读。
【设计意图:自制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所有图片素材均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与父亲在一起的照片,当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被画面定格时,有一种既温暖又伤感的情愫便在学生心头掠过。这一情境的创设看似无痕,却独具匠心,一方面链接了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能够为整节课“父爱”这一主题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厘清文脉
1.同学们,写父爱的文章不少,但这篇文章却很特别,文章以梦境开始,读——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梦境结束,又以梦醒结尾,醒来——(学生读)枕边一片湿。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开篇是一句只说了一半的话——“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梦中的经历究竟让自己怎么了,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以“我刚刚梦醒!”为续,可见作者是在梦中惊醒的。直到读完文末一句“醒来枕边一片湿。”才知道梦中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让作者泪流满面,悲伤至极,梦中惊醒。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逐节逐段的教学模式,从文端与文末的两句话入手,通过教师的引读,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
2.通过预习,你发现除了首尾两段,剩下的2-9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什么?——梦中难忘的场景。昨天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啊,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最深。谁想读一读?(出示第5自然段)
3.读的好,这么长的文字你能读得如此流利,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这个自然段写的就是父亲——背我上学。(教师板贴:背我上学)
4.作者的梦中还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呢?4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你们也可以像老师这样,抓住关键词,写一写。已经完成的小组,老师请你们到黑板上来展示!
5.生自主书写,指名板贴。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这一学习方式从语文的知识性结构来讲,是落实“对文本整体知识进行梳理”的目标;从人文性角度而言,则是在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即学会合作、学会助人,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6.分享交流(学生板贴):
场景一:卖茧买枇杷:PPT交流“蚕”、“茧”这两个字。观察字形,交流发现。蚕: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茧”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指导书写“蚕”。
场景二:住客栈买教训:这个场景你们小组概括的真好!言简意赅,将父亲和我住客栈的情景描述地清清楚楚。“栈”这个字你写对了,文中的这个客栈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破旧的,破败的。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体会这客栈的破旧吗?
生朗读: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
场景三:逛庙会:同学们,这是第几自然段出现的场景?
生: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
师:是啊!第4自然段很长,但是通过你们的合作,概括的很精准。这样的概括一下子就让我们知道,这个场景是发生在——庙会上的。
场景四:凑钱缴学费:关注“缴”字读音,跟老师读,相机正音。
场景五:摇船送我去报考:指导书写“考”
场景六:缝补棉被:同学们,从古至今,提及“缝补棉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你听(师生合作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然而,在作者吴冠中的生活中,因为母亲久病卧床不起,父亲既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又担当起了母亲的角色,怎能不让我心里难过不已?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这些场景看似毫无关联,但写的都是——父亲为我做的事。我们按照梦中场景的顺序再来理一理。这些场景在我的梦中频频出现,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7.这7个场景中,哪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设计意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民族文化彰显了民族自信与智慧,民族素质需要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汉字就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比如这一环节中,在教学“蚕”和“茧”这两个形近字时,引导学生通过“音、形、义”三者结合的方法,探究两者异同,感知汉字的奇妙无穷,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渗透过程。】
聚焦场景,体悟父爱浓情
(一)场景:逛庙会
1.这个场景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放开声音读一读。
交流:给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读句子,然后说感受。
生1:我觉得庙热闹非凡,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生2:庙会里面吃的多玩的多,我都想去逛一逛了。
生3:庙会里面各种小吃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直咽口水。
师:这样的热闹,这样的喧腾,谁想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
这样的庙会热闹极了,两年才一次,难怪作者说: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高兴极了!
【设计意图: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个片段教学中,请学生从文本情境中感知庙会的热闹,用意有二:一是感知庙会的热闹,和文中的“我”产生共鸣;二是为下文“我”的委屈做铺垫,越是委屈,越能感知到父亲对“我”的爱之深,情之切。同时,让学生配乐朗读,在欢快的庙会音乐中,感受吴冠中和父亲内心的欣喜,并勾连起自己常态生活中,和父亲在一起的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时光。】
2.体会:我的委屈 父亲对我的理解
可看到这么热闹的场景后,父亲却觉得我太委屈了,从哪里读出我的委屈?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子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吃,他就是不吃。
生1:“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庙会这么热闹,但是我知道父亲没有钱,我知道家庭贫穷,所以我越懂事,实际上就越委屈。
生2:“父亲找个偏僻的地方”,其实父亲觉得内心是愧疚于我的,他是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所以不想让别人看到我只能吃家里的凉粽子。“偏僻”既能看出我的委屈,又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理解与呵护。
生3:还有一处,“我叫他吃,他就是不吃。”其实父亲怎么可能不想吃呢?但是因为舍不得吃,想把最好的都给予我,所以我觉得父亲虽然贫穷,却很爱我。
师:孩子们,你们真会品读文字。文字是无声的,却传递着丰富的情感。细节是微妙的,却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板书:细节)难怪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这样的委屈,我们用朗读来感受。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子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吃,他就是不吃。
看着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我多馋啊!看着别人手中的糖葫芦,我真想舔上一口!读(配乐)但——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此时此刻,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的委屈,父亲感受到了——
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父亲就是不吃,他的这份心疼,我们再读——
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孩子们,父亲在感受、理解我的委屈,并且尽最大能力给予我,补偿我,爱我。这样的爱也藏在父亲为我糊万花筒的场景中。让我们捧好书一起读——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
生活的贫穷和不易并没有抹杀掉我的快乐,因为父亲的爱就藏在体会到我的太委屈、理解我的恋恋不舍这样的细节之中。
【设计意图: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激。在7个不同的场景中,住旅店这一场景刻画得尤为细腻,“我”宁愿被臭虫咬,也不愿意换房间,是因为懂得父亲的不易;一碗热豆腐脑要和父亲分享,因为“我”知道父亲的倾其所有;父亲为“我”做的万花筒,“我”视如珍宝,因为“我”懂得那是父亲爱的表达。父慈子孝,父子温情就在父亲理解、感受“我”的委屈之中,就在父亲尽最大能力给予“我”、补偿“我”、爱“我”的细节中,就在父亲为“我”糊万花筒的场景中。这样的反复品读,文字被咀嚼出浓情,自然也能被品出深情。此时,就是浸润式德育濡染学生内心世界的最好契机。学生在读文,实际上也在读己;在品读吴冠中先生的父爱,实际上也在感受自己的父亲。“帆过无痕”,许是这般境界吧。】
场景:凑钱缴学费
师:父亲如此理解我,而我同样理解父亲。默读“凑钱缴学费”这一自然段,从哪里读出我对父亲的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场景,边读边想。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生:“我偷偷哭了”,让我感觉其实父亲做的这一切我都懂。我曾经也会埋怨,然而此刻,这是成长的泪水,是感恩的泪水。
师:你已经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作者吴冠中。那么,文中说的“新滋味”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
生:愧疚、感激、责任等滋味。
师:这样的新滋味,让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人生中的新滋味,不仅是作者吴冠中感悟到的新滋味,也是学生跟随文本、跟随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到的成长滋味。这样的滋味和以往的委屈、心酸不一样,这样的滋味是愧疚的,是感激的,是从此以后多了一份责任的滋味。这一教学环节,我们不纠结于“新滋味”的具体内容究竟指向什么,只要是学生心中的感受,是学生心中的滋味,都值得肯定。】
四、以“舟”为线,升华情感
1.当我品尝到了人生道路上的新滋味,我更加努力,不愿辜负父亲的厚望。课题叫——父爱之舟,这只载满父爱的小船伴着我一路求学,它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所以作者在文末情不自禁地说——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父爱成舟,刻在心上,所以作者才会这样说——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2.后来啊,吴冠中先生带着父亲的期待与希望,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很多作品里,都藏着那只载满父爱的小舟。有形的小舟,无形的父爱,早已融为一体,刻在他的画里,更刻在他的心中,如他自己所言——
父亲早已离去,小船也不见踪影。然而,父亲的背影,亲切的小船却频频入梦,作为纪念,忘却的或永远的纪念!
有场景的文字是最富画面感的,有细节的文字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在吴冠中的生命中,这只小船他生命中的意义无法言说,却刻骨铭心。
【设计意图:课题叫《父爱之舟》,“舟”贯穿全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题的含义?一方面需要在文本中探究感知,可以让学生关注“小渔船”在文中出现几次,父亲在渔船上为作者做了什么。事实上,小渔船是父亲对作者的支持与期望。父亲和小渔船的形象在作者的记忆中融为一体,难以磨灭;另一方面需要资料的拓展链接。将吴冠中先生的成就与父亲的小渔船进行关联品读,感受父亲对作者的影响深远,一唱三叹,表达的是对父亲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五、以“文”为媒,“德”润童心
孩子们,作者吴冠中对父爱的体会是随着年龄增长愈发强烈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父爱时常被我们忽略,一方面因为父亲的男性角色,使得他们不会像母亲那样善于用言语与我们进行情感的沟通;另一方面,因为父亲的爱也许没有那么细腻,我们不仔细品读,似乎很难发现原来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滴之间。吴冠中先生对父亲的爱,藏在他的作品里,藏在载满父爱的那只小舟里,如果让你来表达你对父爱的理解,你会想到什么?
生思索,并将情感付诸笔端,或画或写。
交流分享:
生1:我觉得父爱就是爸爸的那件大外套,冬天的时候,爸爸骑电动车送我上学时,总是怕我冻着,用他的大外套将我包裹得严严实实,自己却冻得打哆嗦,还说没事,不冷。其实,这就是爸爸对我的爱。
生2:我觉得爸爸的爱就是他硬邦邦的胡渣。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被爸爸的胡子扎脸,爸爸一扎,我就笑。有一次,我心情不好,爸爸说:“来,我来扎扎你的小脸蛋。”很快,我就被爸爸逗得将烦恼忘记了。
生3:我觉得爸爸的爱就是出差回来后给我盖的棉被。我喜欢踢被子,爸爸常出差,每次出差回来,不管多晚,爸爸都会到我的房间里看看我。就像作者的梦境一样,我的梦中,爸爸的爱也是甜的。
生4:以前我很讨厌爸爸,因为爸爸爱喝酒。现在我才慢慢懂得,爸爸其实很辛苦,他要请人吃饭,要谈事情,以前他说辛苦工作是为了我更好的未来,我不信。有一次,我想买一个平板电脑,爸爸二话没说,就给我买了。我想对爸爸说:“我不要多富有的生活,我只要爸爸能够健健康康地陪伴我就好。”
......
师:孩子们,你们的语言让老师几度想落泪。在你们述说的过程中,老师觉得你们突然就长大了,你们懂得了体味生活,你们懂得了感恩生活,你们更会在不经意的平凡的点滴中去感受爱、感恩爱。我相信,未来的时光,会有更多有关父亲的文字,被我们读到,被我们写进文字里,刻进心里。
【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情感不是说教,不是被动,而是自然流淌。在以往的教学中,当这一环节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孩子在交流中坦言:父亲几乎不管,平时太忙碌;偶尔管起来,就像狮子爆发一般。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从细节中发现父爱之平凡与伟大。这一现象揭示的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怎样透过本文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爱,就变成了课堂的教学要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时刻将吴冠中先生的父亲与学生的父亲建立关联,而是将文本读深、读透,情到浓时言语真。这一环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真正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在引导理解时更是再现生活场景,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感知吴冠中先生那个年代的小幸福,更为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学会珍爱每一个当下,激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恩情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