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英文化平衡重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3


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英文化平衡重构

郭野

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上海 201701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长久以来以英文语言与文化为主要教学目标和内容,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因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认同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更不可能使学生做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力图重构中英文化的平衡。本文旨在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构中英文化平衡的道路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中国文化 平衡重构之路

引言: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着重于对英语文化与语言的传授,而并未将目光投射到中国文化和语言上。这体现在:英语课程的指导思想、教材的选择、英语教师的上课内容和上课方式、以及后续的作业布置和试卷考察上。由于中国文化内容的长期缺失,极大地破坏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平衡,阻碍了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出现了学生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无法用英文表述,或者表达起来非常艰难。比如把汉字说成Chinese words,十二生肖表达成twelve animals,甚至对小康社会、重阳节等我们中国人都熟知的东西或事物都无从表达。再比如,对于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描述,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很浅显的表达上如春节是the Spring Festival和吃年夜饭have a New Year Eve feast,但对春节里那些大家非常熟悉的活动如贴对联、守岁、拜年、逛庙会等就显得词穷,表达苍白无力,甚至出现“失语”,这就是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和教师意识到的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这对我们培养自己国家的优秀人才是不可忽略的问题,一定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使我们的人才教育臻于完善。首先,我们要从英语教学入手,进行以加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输入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教学改革。


中英文化平衡的重构之路


  1. 确立“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长久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都是将重点放在英语语言上,很大比重地强调学生英语学习的发音、词汇量和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在此基础上才引入英语文化的介绍和引入。这当然无可厚非,也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但目前的方式是从语言的角度教文化,其结果是文化变得零碎不完整,因为受到语言教学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并没有完整清晰地了解英语文化。更突出的后果是,由于将英语语言的熟悉和操练为主体,很难接触到中国文化元素的学习材料和教学。而如果从文化立足,来决定语言的教学,那么在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中,势必要将中英两种文化都视为教学的重点和主体,由此开展的英语教学就有了主心骨,而且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也更加地紧密,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确立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这一指导思想,是语言教学的深化,但也要遵循适度原则。中国文化引入的重点、方式和内容要与学生当下阶段的英语语言能力相适应,并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并可与英语文化中的相关或类似内容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加深对这两种文化的认识和比较,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2. 确立文化教学的几个原则


2.1互相尊重的原则

每一种文化都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秉承尊重每一种文化的原则,不能抬高或贬低其中任何一种文化,既不能唯我独尊,也不能崇洋媚外,要客观公正地介绍两种文化。这不仅是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跨文化交流顺畅进行的基础和原则。


2.2 求同存异的原则

上面提到,每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体现了该民族的独特性。中英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和价值观念的较大不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树立和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让学生们在学习两种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既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又能通过比较,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兼容并蓄。


2.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每样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文化也是如此。无论是英语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内容。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或否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说,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化的浪潮,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品牌快餐食物走进国内市场,很多中国人尤其青少年将吃洋快餐视为时尚又美味的饮食方式,但要注意到的是这种饮食方式其实是三高食物:即高糖、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而维生素摄入很低,不利于人体健康,容易引起肥胖症。而反观我们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其实非常注重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比例,是一种很平衡的膳食。因此,在学习外来文化时,要坚持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原则,积极将外来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传统文化中,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不能一味地接受和模仿。


3. 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教材和书籍

在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此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还指出 “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介绍性文章”。由此可见,大纲和教学要求都对学生用英语交流中国文化和翻译表达中国国情和文化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材必须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或者添加中国文化的英译书籍作为英语教材之一。目前已有不少教材开始填补这一空缺: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在每个单元的Text A后的练习中,有一个汉译英练习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人文景观等内容的。另外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第二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有两套单元综合自测题,每套中也有一个汉译英的翻译习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除了这种方式外,还可以额外增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教程,作为教材之一。不少学校也采取此种方法,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9年开始,引入清华大学2015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英译教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正式教材之一,该教材学习和使用贯穿整四个大学英语学期(即大一和大二),使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英译知识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除了读写课程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听力中也要相应加入中国文化的相关主题和材料,口语中加入中国文化主题语境。文化主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目标、兴趣及实际需要来设置,并辅之以视听、电子读物,中国文化元素的加入全面地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了英语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也有利于达成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4. 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或英译课程、讲座、活动等

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里明确指出:“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在通用语言课程体系内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在完成大学英语的基本要求之后,可为学生开设选修课,以期达到较高要求”。因此高校可以为学生开设 “中国文化英译”、“走入世界的中国文化”之类的选修课,可以设置学时为一学期两课时每周,两个学分。也可以开展中国文化系列讲座,依托一本中国文化介绍的教材,分章节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涵盖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等。文化讲座的教师可以通过双语讲授,并通过相关主题的视频、音频等资源辅助,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直观系统的接触,从而产生兴趣,也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升,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除教师开展课程和讲座之外,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布置任务:关于中国文化的项目,让学生轮流做类似speech、presentation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查找、收集和准备资料。也可以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集体准备项目资料,再经过小组全员充分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不同的意见,并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写成报告交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和锻炼了口语表达,也培养了其逻辑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除此之外,英语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设置角色扮演、小组朗诵、中国文化精粹欣赏等活动,课后分享网站、杂志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由此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丰富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5. 采取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教学中可以采用文化渗透、文学作品分析、文化同化分析、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口头陈述或者是以作文的形式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们用英语表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主题教学法、情景表演法、翻译教学法对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学习都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翻译教学法为例:翻译的过程是对一种语言进行解码,而后对另外一种语言重新进行编码的过程。翻译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翻译技能的训练。要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和翻译对应物讲解清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是一大难点,很多在目标语中缺乏实物或者概念,甚至被称为是不可译的。但是中外翻译界对此已经做出大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系统地分步骤地教授学生这些技巧和知识,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增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句子和文章,能够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更好得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精髓。


6. 在考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考察内容

其实在近十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已经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身影。四六级考试与时俱进,加入了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汉译英考试题型,占总分的15%,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定程度上促使许多高等院校开始重视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从一开始的零星随机的介绍到系统的完整的教授,这一进程正越来越快地改变着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内容、方式和目的。这种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是积极有效的,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训练学生能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并能翻译反映中国文化的文章等”的教学目的。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是如此,经历了从最初完全不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教学,到近几年来不断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译教学,再到2019年将《中国文化英译》一书列为学生从大一就开始的教科书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的过程。而且相应地在期末考试试卷中,也增加了中国文化的汉译英题目,占总分的15-20%。今后,我们还打算在听力测试题和每学期的口语测试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将这一主题的听说读写全部融合贯通,更加全面地推进我校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同时,测试也刺激和推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7. 提升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肩负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既是语言的教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因此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的高低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国高校中,英语教师无疑在英语语言文化领域学识丰富扎实,但汉语语言文化方面的水平素养和文化储备就比较有限。究其原因,也是长期以来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状况导致的。英语教师无论是在高校学习英语期间还是在之后的英语教学期间,都没有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钻研提高到足够重视的高度,因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短板。如果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教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知识和素养。因此,英语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业务能力,还应有意识地广泛涉猎中国文化知识,不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还要与时俱进,对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也要紧跟时事,增强自身对中外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而准确地导入中国文化的教学,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加大了英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鉴于中国文化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且必要,笔者探索了中国文化走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几个路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从“从语言的角度教文化”转变成“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并确立文化教学的几个原则: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教材和书籍;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讲座、活动等;考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考察内容;以及教师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师提升自我中国文化水平和素养。力图从这七个方面,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准确顺利地导入中国文化,希冀重构中英两种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EB/OL]. http: //wyx. hacz. edu. cn/s/17/t/85/d4/55/info54357. html,2017-10-12.

[3]张为明,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 2002(1): 35-40.

[4]崔艳辉, 王轶. 中国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探索 [J]. 内蒙古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44.

[5]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 [J].东岳论丛,2009,30(4):182.

[6] 魏朝夕.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