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技师学院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技能人才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求技能人才具备必须的岗位技能,以缩短技能人才上岗的职业适应期。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改革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对接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是有效推进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一体化 企业实践 教学团队 模块化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精神,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印发了《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人社厅发[2009]86号),决定在全国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其工作目标是:通过两年努力,开发完成职业院校若干主体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新教学体系。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
从一体化课程改革内容可见:顺利有效推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因为无论是课标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场地的布置、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这个关键性因素。那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
一、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从我校实践来看,许多教师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消极的被动的,甚至有的教师还有些抵触的情绪,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精神了解不够,理解不深,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存在改革畏难情绪。在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时,要加大宣讲力度,组织教师到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学校参观学习,组织教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培训,让教师能充分认识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授课由传统的灌输变为启发教学,教师角色变为授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评者,促进了教学过程由学生“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 二是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发生了变化。学生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勤学多练的积极性。 三是教学手段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物呈现,既增加了感性认识,又吸收和消化了理论知识。同时,教学场地也实现了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的转变。 四是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典型学习任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性增强。
二、深入企业实践,增加一线实践生产经验
在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很难独立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比如:课程标准的制定,如果不了解生产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要求,制定出来的课程标准可能仍然只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上,到实践中就可能出现要么使产品不达标,要么是增加了工艺难度,增加了生产成本。教材的编写,如果不熟悉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编写教材时还沿袭以往的教材内容抄抄写写,那样出来的教材内容仍然是陈旧的,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可能出现教材中教的生产中以淘汰,生产中需要的或者是新产品研发可能要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教材中有没有出现,于是就出现了要用的没教,教了的用不上。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的布置、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更是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对工艺流程及检验标准等内容非常熟悉,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组织、引导学生实际生产情景中完成学习。调查发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少量的教师能参与企业实践,加之企业由于受生产任务、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师也很难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实际生产。有效的企业实践是要教师完成一个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只有完成了一个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才能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实施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储备和注意事项,由此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这样就做到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三、校企合作,共建“一体化”教学团队
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选拔校内骨干教师组建“一体化”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企业技术能手实践动手能力强,工艺流程熟悉等优势,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骨干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理论教学要求分解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方案,从而实现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对接。兼职教师参与指导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使一体化教学场地更接近真实生产场景或与完全等同生产场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兼职教师能全程跟进完成一个教学循环,对教学组织过程中出现的与生产要求相悖的地方及时指出并加以修正,骨干教师做好相关记录,这样一个教学循环下来,把所有问题整理成册,并在教学设计中加以修正,这样骨干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
四、校企合作,共建模块化课程
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以往的课程内容在编排上偏重知识体系构架,造成了有些知识编排不太符合认知规律和生产工艺流程,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就是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一模块的内容编排按典型工作任务的生产工序和工艺流程安排,对于那些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通用的知识,可以编排在开篇统领模块中,比如钳工的划线,对于这些通用知识在以后模块中出现时就可以直接应用而不再详细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便于查找。课程内容模块化便于监测教学效果,也易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比如:文秘专业办公软件应用学科教学,分成word、excel、ppt等模块,2周使学生熟练完成word文档的编辑排版等工作,目标清晰,易于考核。
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期,参与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付出的劳动远远大于传统课堂教学,职业院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实施一体化教学取得明显成效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和钻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对那些自主学习愿望强烈的教师给予政策和时间上的倾斜,同时在外出培训机会上多些倾斜。通过多给培训机会,培养出一部分一体化教学骨干,再通过他们以“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虽然一体化教学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但能否有效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关键仍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一体化课程教材编写、教学方案设计、一体化教学场地设计等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才能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