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云南扎染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关于非物质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云南扎染为例

林丽霞 1,熊冰冰 1,王梦恩 1,王萍 1,刘紫薇 2

( 1.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2.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

摘要:我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衰退,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而探寻出一套能够应用于大多数非遗技艺的商业模式是解决传承、发展问题的最好途径。本文以云南扎染为例,将扎染与包饰结合,建立全产业链综合体,助力扎染工艺的创新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非遗 传承 商业模式 扎染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2011 年2 月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2001 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近10 多年来,掀起了一个新高潮。近年来,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真正想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不能仅仅把它们摆在博物馆里,封在展览柜中,而应将非遗融入生活,创新发展于生活。建立一套能够应用于大多数非遗文化的商业模式,寻找到最适合的载体将非遗文化进行传播与推广,才能让更多的中华民族人民认识、接触、感受并喜爱上非遗文化,壮大非遗的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云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工艺就在应用载体上进行了许多尝试,曾经在时尚服装领域大放光彩。但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趋势及时代发展迅速,人们逐渐淡忘传统手工产品,转而追逐迎合工业化产物。同时云南地理位置较偏远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近乎失传。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染色技术,扎染兼顾艺术与情怀,使得布料及服饰都转而温暖生动起来。但云南大多数手工艺人空有技术,没有使之具有现实价值的传承方式及推广方法,扎染技术在传承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状也有缺乏创新与活力的无奈,难逃再次被淡忘的命运。

二、扎染艺术特色与价值

(一)天然性

产品选用纯棉、真丝、麻棉等天然纤维为原料纺织的民间土布为胚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皮中提取色素为染色。纯天然的自然色彩不仅洋溢着健康和阳光,同时还将传统的理念延续得更为久远。而那些色彩多样的扎染,往往除了板蓝根,还有其他花草植物,在没有掺合化学颜料的古老工艺中,我们似乎看到的云南扎染是更为美丽,充满古朴和艺术。

(二)唯一性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整个过程都由本项目合作社中的手工艺人亲自制作,力度,图案理解程度不同,染出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不仅如此,同一个图案,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的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三、扎染工艺新型模式探索

将传统扎染与大众包饰相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天然纯植物手工扎染布艺包,不断探索扎染艺术的新形式、新运用,才能达到“让扎染艺术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扎染艺术”的目标,并通过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理念将产品销售,才能使扎染工艺不仅只存活在地区,而鲜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1+2+N扶贫模式


5ff42ec23fee2_html_7446a636cc31d199.png

塔尖联合力量统筹模式:“1+2+N”扶贫模式由公司牵头,政府与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提供政策支持,深入各个县、镇及村落,与当地扶贫办、村委会取得联系,并就当地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现状及贫困情况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针对性帮扶发展方案。

塔身强化资源政策保障:团队将与当地扶贫办和村委会签订协议,获得当地贫困人口分布、手工艺人聚集、原有产业基础、以及当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充分发挥各自在政策、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制定特色化生产回收模式并成立包“染”万物农村合作社。

塔底夯实基础多样发展:在确认合作发展模式、产量指标、技术工作人员以及合作社场所均得到保障之后,将在村委会和公司品质管控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产品品控部,与此同时深入符合入社条件的贫困户、艺人家中进行实地调研,最终选定产品生产储备基地。坚持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巨大转变、强化内生动力,立足云南地区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期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四、结论

扎染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历史和传统文化,精神信仰和民族遗产都凝聚丰富的图案里。扎染创新也是文化创新。对艺术的传承不是要不把它关在博物馆里,而应该让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其能够用起来、活起来。将百变柔和的扎染与日常有型的包饰相结合,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为传统工艺与时尚理念融合提供了机会,为时尚格调与平凡生活相融合开设了道路。

“1+2+N”扶贫模式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相同的商业模式可以应用到我国众多其他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寻找到适合的载体,融入现代化设计与美感,再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传播、销售与推广,用本身民族化、个性化、自由化的特色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使其从民间特色走向时尚潮流,从时尚潮流走进家家户户。


参考文献:

[1]包臻隽,尚红燕.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工艺的融合[J].丝网印刷,2017(11):23-27.

[2]代元元. 浅析民族风格扎染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 民间故事, 2018, (14)

[3]古朴时尚的扎染你了解吗[J].时尚北京,2018,(7):198-199.

作者简介

林丽霞(1999-),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商贸服务;

熊冰冰(2000-),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王梦恩(1997-),男,汉族,河南邓州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王萍(2000-),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证券投资与分析;

刘紫薇(1999-),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课题项目】本文受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1042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