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艾灸的综合疗法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选取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A组32例单纯行针灸治疗,B组28例基于此,联合艾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较A组(68.75%)高P<0.05。结论 针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与艾灸相联合来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急性周围性面瘫;针灸;艾灸
周围性面瘫实为一种面神经核或者其下的面神经各段发生损害而引起的面肌麻痹,其主要症状为患侧口角下垂、表情动作丧失等。在传统中医中,此病属“中风”范畴,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口眼斜、歪嘴风等[1]。当前,多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此病,但其疗效不一。有报道[2]指出,怎样对治疗时机进行合理把握,且科学选针,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低针灸最佳方案进行合理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与艾灸相联合进行治疗,评定其效果,现就此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60例,将其分成两组(随机数字表法),在A组32例中,最小年龄18岁,最大78岁,平均(42.6±5.1)岁,男性17例,女15例,最短病程1d,最长7d,平均(4.5±1.3)d,位置:左侧20例,右侧12例。B组28例中,年龄18~77(42.4±4.9)岁,男、女比为15:13,病程1~7(4.4±1.2)d;位置:18例左侧,10例右侧。两组上述数据经综合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与《临床神经病学》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3];(2)都处于急性期(界定为病程<7d);(3)脏器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外伤性面瘫、中枢性面瘫;(2)腮腺炎及由听神经瘤所致面瘫;(3)恶性肿瘤、精神疾病。
1.2方法
(1)A组。单纯采用针灸方法来治疗。即消毒面部后,用26~28号2寸不锈钢毫针,以牵正透刺法(即为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联合横刺法进针,另与太阳、合谷、太冲等穴相配,进针后,留针20分钟。(2)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将艾条点燃后,于风池、翳风、牵正等穴位上,交替施灸,以患者可耐受且皮肤潮红为宜,两组均为1次/d,每周6次(星期日不治疗),连续4周。
1.3观察指标
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参照[4],制定本文疗效判定标准:若眼睛能闭合,双侧额纹沟对称,鼓腮时口角不漏气,且欢笑、说话口角没有外协,进食时齿颊间没有食物残渣滞留,露齿时面肌功能恢复,即治愈;若眼睑未能完全闭合,双侧额纹以及鼻唇沟基本对称,进食时齿颊间没有滞留食物残渣,鼓腮时口角不漏气,欢笑、说话时口角稍微有斜歪,另外,露齿时面肌功能有轻微障碍,即好转;如果闭眼及其他面部肌肉功能存在障碍,额纹以及鼻唇沟不对称,即无效。治愈与好转相加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即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SPSS21.0处理各项数据,针对计数资料,用X2来检验,若组间经比对,差异明显,则由P<0.05予以表示。
2.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较之A组,显著偏高(P<0.05),见表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A组 | 32 | 15(46.88) | 7(21.88) | 10(31.25) | 22(68.75) |
B组 | 28 | 18(64.29) | 9(32.14) | 1(3.57) | 27(96.43) |
X2 | | | | | 5.19 |
P值 | | | | | <0.05 |
3.讨论
传统中医指出,面瘫有着较多的起因,而主要原因为气机缺乏正气,致使脉络空虚,风寒之邪借此侵袭阳明,导致少阳脉络,引发经气阻滞,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荣于面,筋肉失养,而造成肌肉纵缓不收,最终致使此病发生。在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候》记载道:“偏风口喎为体虚受风,风入于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筋致偏差,而风因随乘,造成经筋不调,因而口喎僻也。所以,在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以疏阳因之经气,调阳明之气血,濡养阳明静脉为佳。针刺疗法是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的较佳方法,但有学者
[5]指出,急性期机体与病斜正处抗争阶段,在此时期,筋脉空虚,正不胜斜,局部取穴容易对正气造成损伤,造成虚则更虚,邪胜更盛。另有研究指出,针灸对面瘫进行治疗,愈早愈好,早期针灸可以将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发挥出来。艾灸具有通络牵正,接气通经及温经散寒的效能,将其与针灸相联合,能够强化神经兴奋性与传导功能,改善肌肉营养代谢及局部神经代谢,因而可获得更好效果。有研究指出,采用针灸联合艾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其症状,治疗效果理想。本文围绕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针灸与艾灸相联合,结果得知,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提示此联合方法较单用针灸效果更优。
综上所述,用针灸与艾灸相联合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不错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丕敏, 张卫东. 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05(004):324-326.
[2]马红, 邓琦娟. 对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时艾灸壮数的不同对其疗效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018(008):189-190.
[3]黄汝芹, 郑瑾, 张兰会,等. 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经验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 2018, 027(001):186-188.
[4]孙传兴主编.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 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98.
[5]杨娟娇, 邵瑛, 杨原芳,等. 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 028(009):163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