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家庭教育与他的诗歌创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2


黄庭坚的家庭教育与他的诗歌创作

吕丹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00

摘 要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理论创作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是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论述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其重点介绍黄庭坚的家庭文化氛围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这里我会选取每个家族中重要的家庭成员,并阐述其重要的家族成员对黄庭坚的个人成长及诗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黄庭坚;家庭教育;家庭文化氛围;诗歌创作

一提起黄庭坚,我们脑海里顿时会浮现“江西诗派”,这四个字。的确,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是什么造就了黄庭坚,促使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我认为其“家庭教育”对黄庭坚诗歌理论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文化氛围

黄庭坚的家庭是典型的官宦文人家庭,这对黄庭坚的个人成长及诗歌创作具有重要影响。黄庭坚的家庭文化氛围主要由他的父系家族的亲戚、母系家族的亲戚。

(一)父系姻亲

黄庭坚的父系姻亲即他的祖父辈和父辈们。要说起黄庭坚的祖父辈我们不得不提到“黄氏十龙”,“黄氏十龙”是黄庭坚的祖父辈们享有的美誉。十龙是指中理的五个儿子(沔,滋,湜,淳,涣)和中雅的五个儿子(浃,注,渭,浚,灏),这是黄氏第一个繁盛世代,这十个人大都是书香门第,先后登进士第[3]

黄庭坚的父辈们:父亲黄庶,亲伯父黄襄,亲叔父黄廉,以及同曾祖父辈的几位伯叔,黄育,黄宽等人,这些人大都是知识分子,官宦出身,他们与黄庭坚关系十分密切,实际构成了黄庭坚的大半个家族环境,对黄庭坚的影响巨大。从这可以看出黄庭坚的文学气质与黄氏家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母系姻亲

黄庭坚的舅父李常,也是进士,熙宁时期为右正言,和王安石是知己,那时候王安石要立新法,李常常常劝说其变法不可实施。哲宗时,多次晋升为御史中丞,后在邓州任职,在陕西时,突然病倒去逝,年六十四。

黄庭坚的姨母文学素养也很高。黄庭坚的六姨嫁给朝议大夫王之才,封南昌县君,崇德县君。《姨母李夫人墨竹》记载:黄庭坚对他的六姨母非常敬佩,称赞姨母的画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且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姨母擅长音乐,会弹琴。黄庭坚常常与他的六姨切磋琴艺,获益匪浅。

二、黄庭坚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黄庭坚的家族是一个书香世家的官宦家庭,具有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然而,一个人的成功,只靠个人的天分和努力等主观因素是不够的,客观因素同样重要。正是这些有利的客观因素,促使黄庭坚在宋代文学道路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黄庭坚出生在江西修水,江西修水是出文化名人的地方,具有重学仕进的传统,当地浓厚的文化积淀为孕育文化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黄氏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知道黄庭坚的家族是一个书香气息较浓的官宦家庭。这种家庭文化氛围对他的成长及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黄庭坚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黄庭坚五岁的时候父母就让他去学校,学习《论语》,《千字经》,《诗经》等启蒙教材。黄庭坚受他父亲的影响很大,他父亲是一个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人,从小就教育黄庭坚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然而,黄庭坚没有让他父母失望,在任职期间,仁政爱民,不重名利,尽职尽责[7]。这些品质在他的诗中有所表达,如表现仁政爱民,尽职尽责的《答永新宗令寄石耳》,主要是描写了农民采摘石耳的不易,登高山威崖的危险。每一句都暗示出黄庭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黄庭坚诗中表现的仁政爱民思想还有《癸丑宿早禾渡僧舍》,表现了诗人对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而无能为力的自责。

还有表现黄庭坚的淡泊名利的《次韵赏梅》。这首诗前两联描写梅花快乐地立在墙边,是为了沐浴阳光,而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的仰慕。这也是诗人暗示自己要保持操守,淡泊名利,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在黄庭坚的母系姻亲中,对黄庭坚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舅父“李常”了。黄庭坚在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舅父李常,欣赏舅父的学识。之后,黄庭坚有机会跟着舅父李常游学时,更是仰慕舅父的才学。经过多年的朝夕相处,庭坚与舅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可以这么说除了生他养他的父母外,舅父是对自己一生教育,提携和影响最大的人,并且对舅父李常的人格十分赞美与推崇。

舅父李常不仅对黄庭坚的生活悉心照料,而且在学问上也对黄庭坚悉心指点,可以说是对他获益匪浅。之后还给黄庭坚引荐孙觉,苏轼等人,这些人对黄庭坚的仕途生活,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孙觉对他仕途的提携,学问上的启发,指点。以及和苏轼两人的“苏黄唱和”,二人大量用典入诗,此时黄庭坚诗歌的句法,章法非常流畅自如,体现了“以学问为诗”的特点,在宋代诗坛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黄庭坚对禅佛一直是情有独钟,其首要是受家庭生活环境的感染。黄庭坚出生在江西修水,江西修水是佛教圣地,而且家里还住着一位佛教信仰者祖母,祖母常常带着黄庭坚去寺庙拜祭,再加上舅父李常也和禅宗关系密切,就是这种浓厚的禅宗氛围,使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深深被禅趣所影响。如他青少年时期写的《溪上吟》把梦幻缥缈、佛禅如梦的观念渗透诗中。还有赞美山水和参悟禅意的诗歌《登快阁》,这首诗是诗人自身的精神写照,表现了他出世的思想,一种寄情美景,忘却官场烦恼的洒脱情怀。

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也将禅宗的思维运用到诗中,并用禅诗进行教化。黄庭坚将禅诗分为 “以禅理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典入诗”、“以禅法入诗”等四个层面[1]

以禅理入诗:如《深明阁》,这首诗将禅理嵌入诗中,使诗歌显得更加灵活生动。

以禅典入诗:如《题竹尊者轩》,整首诗黄庭坚借用“竹”字意义,引佛禅之典,暗喻竹如其人,描写了一个正直,自由,潜心修行的僧人。

以禅趣入诗:如他少年时期写下的《牧童》诗,这首诗表现了黄庭坚儿童时期的乐趣,自由自在,不受功名利禄所牵绊的恬淡的生活情趣。

以禅法入诗:如“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忘记世间烦恼,洒脱,脱俗,直指禅意。

通过以上详细的论述,我们了解到了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的特点,家世背景,以及其家庭文化氛围与他诗歌创作的关系。黄庭坚生活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其家人的教诲,提携与影响,促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在宋代诗坛上独领风骚,使他的文学造诣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朴永焕.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之禅诗研究[J].佛学研究,2000-06-15

[2]周裕锴.黄庭坚姻亲考[J].九江师专学校,1998-04-30

[3]王毅.黄庭坚家世考[J].文献,1998-09-30

[4]程效.黄庭坚传[M].广东人民出版社

[5]莫砺峰.黄庭坚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1995-05-20

[6]刘浪.黄庭坚的艺术人生[J].东方收藏,2011-03-15

[7]文平.黄庭坚人格魅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6-15

[8]周裕锴.江西诗派风格论[J].文学遗产,1987-04-15

[9]吴晓红.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J].宁夏教育科研,2015-05-15

[10]沈叶.从“有法之法”看山谷诗学--浅谈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学主张.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