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38 4
摘要:静寄山庄作为清代第二大皇家行宫,规模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已损毁殆尽,仅剩断垣残墙。古中盘寺,作为静寄山庄附载十六景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研究,如《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盘山志》、《乾隆御制诗集》、《盘山十六景图》等,并辅以现场考察,对古中盘寺进行了复原设计研究,包括寺院布局、建筑、植物配置、功能特点等方面,并完成数张复原设计图纸。通过对古中盘寺建筑以及附属园林进行复原研究,为之后相似建筑提供重建参考。
关键词:静寄山庄 古中盘寺 寺观园林 复原研究
0引言
静寄山庄又名盘山行宫,是乾隆皇帝“法皇祖避暑山庄之例”,位于天津市蓟县进内的盘山南麓。从乾隆九年初建直至乾隆十九年完工,历时十余载建成这座占地400余公顷的清代皇家行宫园林,是清代北京城以外规模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第二大行宫园林。因其规模宏大,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1价值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被誉为承德避暑山庄的“姊妹篇”。正如史料证明承德避暑山庄与木兰秋狝有莫大的关系,盘山行宫静寄山庄的建设与乾隆帝展谒东陵同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盘山集北方山川的雄峻与江南山水灵秀与一体被誉为“京东第一山”,“东五台”等。乾隆九年(1744年)盘山行宫破土动工,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竣工,建成之后行宫历经了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共计37余次的巡幸,直至道光十一年裁撤行宫,才将宫内的所有陈设悉数运往了避暑山庄。
盛极一时的静寄山庄便日渐残破,此后历朝园官虽年年造陈设册呈览,但其中内容日渐稀少,且记载物品多注明“朽破”挪弄到京城。山庄直至清末都一直有人在此进行看守,但经历了北洋军阀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动乱,静寄山庄被严重破坏,现仅存些许建筑基址和六七里宫墙,可谓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大损失。
1 古中盘寺概况
《钦定盘山志》记载“古中盘即正法禅院也在紫盖、莲花、毘盧(毗卢)三峰之间,相传宝积住静处”[2]。古中盘寺又名正法禅院,坐落于三座山峰之间,是进行佛教修行难得的静谧之地。受山谷中地形限制,寺庙的建筑面积不大,
庙宇为满足日常佛教修行及生活需要,在建筑形式上也不尽相同。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之周边秀丽的自然环境,与寺庙建筑形成塔寺庄严,晨钟暮鼓的环境氛围,这与佛教修行所推崇的清净无染相得益彰。在寺庙中有包括天语轩、五松堂、精寿堂、龙王堂在内的一众建筑,亦有之后民间募捐修建的大雄宝殿、禅堂、方丈茶室、库室等建筑,至乾隆年间古中盘寺已成为一座拥有完备功能条件的佛教寺庙。《钦定盘山志》记载“闻者莫不解脱遂感动诸善信等捐贷建大雄殿、禅堂、方丈茶房、库室、僧寮塔院庄严”[2]。“高士奇正法禅院诗一经入空林重岩秀色深暂来青嶂下聊畅白云心涧影留仙跸山光动”[2]。可见古中盘寺所在位置山川一色,流水潺潺,风景秀丽,能在重山密林之中寻得如此风景之地实属难得。“寺称古中盘而实据东谷,却在山庄西乘閒复游目舆过千尺雪石城门路熟笑”[3]。从中亦可知古中盘寺所处位置,位于盘山“三盘”之中的中盘以东的山谷之中,与景点千尺雪和山庄城门的联通关系。
2.复原设计依据
2.1文献资料
有关静寄山庄-古中盘寺的文献资料主要有《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盘山志》和《乾隆御制诗集》《盘山志》等。在这些文献资料中,《钦定盘山志》是对古中盘寺复原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资料。《钦定盘山志》是“乾隆十九年二月上行幸山庄,爰命蒋薄汪由敦董邦达篆修新志,薄等承。诏属稿详加裒辑,分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八门厘为十六卷首冠以”[1]。其中关于古中盘寺的概况、周边环境以及寺内高僧有长达1500字左右的记载,对于寺庙的复原和所处时代的佛教文化解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样可当作历史文献资料的还包括《乾隆御制诗集》,诗中记载了乾隆帝巡幸各地的所见所感所想,并且完整保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2图像资料
图像资料是除文献资料以外对复原古中盘寺,乃至整个静寄山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台湾故宫博物馆中收藏的《石渠宝集续编》中有一副《盘山图》(图1),是由袁瑛和姚文翰共同创作,对静寄山庄的胜茂有详实刻画。整幅画中景点共标记122处,几乎涵盖了盘山所有已知景点。整幅画全方位的展示了清代第二大行宫园林的恢弘气势,并且对于单体的景点也有着详细的描绘,从中既可分析出古中盘寺的具体位置,同时有利于分析与周边环境和景点的关系。画中对于古中盘寺的刻画描绘,对整个古中盘寺的建筑体量和环境分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董邦达所作《盘山十六景图》卷,整幅画作为将整个盘山全景描绘于纸上采取了横向的作画方式,不仅很好的展示了整个盘山的宏伟气势,并且将所有景点悉数置于其中。
图1 袁瑛、姚文翰《盘山图》
《钦定盘山志》中对于盘山所有景点皆有详细记述,并且图文并茂,对各景点及周边环境都有较为详细的刻画。在《钦定盘山志》图考(图2)中,古中盘寺作为附载十六景被收录其中,以俯瞰的角度对古中盘寺整体寺庙建筑风格以及周边环境有较为清晰的刻画。从画中可得古中盘寺的大致平面布局、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园林营造、植物搭配以及周边环境山势地貌等,对古中盘寺的复原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钦定盘山志》、《乾隆御制诗集》可作为研究古中盘寺最直接的文献参考。《盘山图》、《盘山十六景图》以及《钦定盘山志》作为寺庙复原研究的重要图像参考。
图2 《钦定盘山志》图考 古中盘寺
3.复原内容及成果
3.1研究内容
古中盘寺作为清朝早期的佛教禅宗寺庙,建筑布局是以殿宇作为主体建筑。在古中盘寺的复原研究中,会对此类相近寺庙建筑进行对比和考察,为古中盘寺的复原设计提供帮助。明清时期,寺庙内的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七座主要建筑,这种佛教寺庙建筑的固有标准被称为“伽蓝七堂”,“伽蓝”即“僧园”之意,其建制源于宋代。佛教有许多宗派,每个宗派对于“七堂”的叫法也各不相同,但后世大都沿用了禅宗的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备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唐、浴室、东司七堂[5]。每座寺庙的大小体量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对于每座建筑的称呼亦有不同。在古中盘寺中天语轩、五松堂、精寿堂、龙王堂、大雄宝殿、禅堂、方丈茶室、库室等建筑,也可以被看作另一个版本的“伽蓝七堂”。
3.2古中盘平面及主体建筑复原
据《钦定盘山志》中记载,古中盘寺位于紫盖、莲花、毗卢三峰之间,由此可见,古中盘寺所处位置三面环山。紫盖峰是一座南北走势的山峰,古中盘寺位于紫盖峰南麓,因而整座寺庙依山就势,建筑坐北朝南。由于位于三座山峰之间的峡谷地带,因而受地形限制寺庙整体规模有限,(图3、4)为古中盘寺复原平面及鸟瞰图。
图3古中盘寺平面复原图
图4 古中盘寺复原鸟瞰图
通过《钦定盘山志》中的图像记载,可分析出古中盘寺的总体建筑布局,通过一层台地将整座寺庙分成上下两部分,寺庙半数以上的主体建筑位于下层台地之上。山门位于整座寺庙的东南部,是一座单层卷棚硬山建筑,由一条绵延山路与之相连,山门两侧皆有院墙围绕,由图分析,整座寺庙借山而建,寺庙西侧靠近山体,而东侧地势较为平坦,因此笔者分析,整座寺庙西侧并无修建院墙,山体即为院墙,而寺庙东侧因地形之故,院墙自山体将寺庙围绕。自东南侧山门进入寺庙,便到达寺庙下层台地的主庭院部分,院落北侧有一硬山式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建筑东侧配有耳房;耳房一侧便是与寺庙上层台地部分相连接的步道。庭院南侧有一低矮院墙将院落与寺庙南侧部分相区分,通过月洞门到达寺庙的南侧,整个庭院中间由一堵矮墙将其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庭院并无建筑,内栽植两株主体植物作为点缀;西侧庭院内有一单层卷棚硬山建筑,其建筑层高有别于寺内其他建筑。下层台地主庭院西侧建有一座假山,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之一,其后栽植罗汉松作为衬托,两者相辅相成增色不少。在假山之后建有一座中国民居中常见的二进院落,与传统院落形式有所区别的是,传统民居的院门建于南侧,而该院落受地形限制,院门建于院落东侧。进入院落,南北两侧各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主建筑(图5),东西两侧厢房则为卷棚硬山建筑。在寺庙的上层台地部分,整个庭院的北侧为整座寺庙的主体建筑部分,主建筑中部是硬山式建筑,该建筑面阔三间,左右两侧各配有东西耳房,建筑形式为卷棚硬山顶,而其高度低于主体建筑。在整个庭院的东南侧建有一四角攒尖亭,其地势为全寺最高,而亭台东侧紧邻院墙,故亦有观景之用。
图5 古中盘寺建筑复原图
4.园林景观复原
4.1宗教思想影响
我国寺庙园林有佛寺园林、道观园林、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等[6]。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时间,经过长期的传播与发展已形成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
《钦定盘山志》中有记载“蔡士英正法禅院修造碑记,古中盘者京之东五台也,千峰万壑林木繁茂稱冀北之名胜者多道之余当慕而登焉”。由此可见,古木葱茏、梵音缭绕、人间净境,盘山被誉为京东五台山,乾隆皇帝也在此写下“万象回薄”四个大字,亦是对古中盘寺环境之清幽的褒奖。“试搯山花佛钵浇,偷閒聊尔坐僧寮,开窗慢为山深虑,山越深斯见越遥”[3],足见寺庙园林环境之美。作为山林寺式观园林的古中盘寺,寺院同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风景式园林,在这一点上佛教宗旨与我国古典造园审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高度融合已在近千年的古典寺观园林的发展之中。佛教以欣赏和肯定世间万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圆满融通为审美标准,而佛教的这种审美观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上所追求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高度契合。“大师高说法石点花,亦雨朅来叩宗风,一语人天悟惜哉尘纲牵,何当栖杖履世上劫千年,山中香一炷”
[2]。由此可见,在古中盘寺中佛教修行早已与寺庙园林融为一体,两者互为依托,正所谓“山因寺灵动,寺因山长存。”
4.2植物
“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7]。在佛教园林中园林植物的营造是影响寺庙环境氛围的重要因素,植物是佛教园林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一种象征和精神图腾[8]。通过《钦定盘山志》中的图像记载可以清楚看到,整个寺庙除建筑因势而建,布局合理之外,整个寺庙内松竹密植,避阴抱阳,游览其中,无不让人感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又夜宿古中盘,诗香刹中盘胜,山峰紫盖名听经,双鸽下绕塔几僧行,翠竹摇风乱黄花滴露清纳凉,应未睡高枕卧松棚”[2]。便是对寺内环境的描绘,翠竹摇曳,琼林玉树,恍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植物作为园林要素之一,对营造佛寺环境中的宗教意境意义非凡。“穿石径造盘之阻宜谁居,兮化人所初极狭而中宏遂。畅观而延伫春卉昌昌春,山苍苍卉依山古山含卉芳”[3]。又有“有无松籁涧琴皆净致一窗延得千峰翠岩花放不入”[3],山林环境清幽,山树密布,郁郁葱葱,松树、柏树、花卉,上到乔木下到灌木地被,无不为寺庙提供清幽高雅的修行环境。“静寄望中盘中盘隐不见,中盘望静寄眼底毕现松”[3]。既可知古中盘寺与山庄内景之间关系,亦明了古寺周边松林环绕。“径入松门别一天”[3],便是对松树繁茂,直上云霄的直接描绘。“我马黄乘兴应留兴不尽,偶游亦廑游毋荒”[3]。“康熙元年游盘山喜其崇峰幽谷欲止锡焉”[2]。足见乾隆帝和康熙帝对古中盘的喜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4.3山石
“盘阿胜据盘之中上松下水中以石”[3]。这便是中盘以石最盛的真实写照,古中盘寺地处“三盘”之中的中盘内的山谷之中,山石景观必然是寺观园林中的一大特色。“院有精寿堂门前有谈禅石”[2]。山石景观在此不仅拥有美学价值,更被赋予了实用功能,其所具备的宗教和文化价值定是无与伦比。“涧水潺缓而山下石累累”[2]。又有“盘石有灵斯志兴清泉白石永矗立於空翠清虚之法界也,爰繁之铭铭曰岩岫鳞比云水逍遥”[2]。庙宇西侧山涧流过,其中怪石林立,流水潺潺,汨汨作响为庄严肃穆的佛寺氛围增添些许灵气。除此之外,寺庙内假山堆叠,以自下层庭院通往上层台地的步道尤为重点,步道两侧山石堆砌,自下而上便会给人以登高望远之感,这是审美与功能的完美融合。古中盘寺所处环境乃溪谷沟壑、悬崖险峰、怪石嶙峋之地,这些天然地貌和自然景观都为古中盘寺的园林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构景条件,从而创造出超凡脱俗的逍遥之境。
5.结语
寺观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三种类型之一,其具体特征在于公共性与宗教性,并且普遍对公众开放,作为宗教活动的载体,其对研究明清时期蓟州地区的宗教活动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者,在人类文化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实行古建筑修复和改建的意义在于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以古建筑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古中盘寺的复原研究首要目的是对古中盘寺的建筑及园林进行复原研究。其次,一位满族皇帝,乾隆皇帝对于汉文化以及佛教思想的高度包容,也是此次古中盘寺复原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清代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顶点,通过对古中盘寺的复原研究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深入了解和学习古典园林的发展,对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思想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陆成兰.清帝谒陵与盘山行宫[A].清代宫史研究会.清代皇宫陵寝[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388-394.
[2](清)蒋溥 ,汪由敦 ,董邦达.钦定盘山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
[3]清高宗.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书画图录(初版)[M].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1994.
[5]冀凯.北海万佛楼复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金荷仙,华海镜.寺庙园林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2004(12):50-56
[8]王小婷.佛教对中国古代园林建造风格的影响[J].中国民族报,2015,(8):1-2.
作者简介:姓名:王晓麟(1995—),性别:男,籍贯:山西运城人,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研究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