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加拿大文学中的种族身份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2

华裔加拿大文学中的种族身份解析

郭朕君

辽宁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华裔加拿大文学历经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华裔文学作品,成功跻身于加拿大文学主流的行列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拿大华裔文学在反映了华人面临的身份问题与矛盾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这一点在种族身份的概念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华裔加拿大文学 种族身份 自标签 种族肯定和归属感


一.导论

伴随着华人移民率的升高,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必须在冲突的社会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父母,族裔群体与同龄人以及更大的加拿大社会。[1]这些移民趋势以及移民面临的经济和文化适应挑战,都为华裔加拿大文学的种族认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随着越来越多华裔加拿大文学作品的出版,华裔加拿大文学也随之步入成熟时期,许多华裔作家都曾获得加拿大文学大奖。加拿大华裔作家们在文学之园地里的辛勤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华裔加拿大文学重构了华裔社区历史,反映了华裔面临的种族身份问题与矛盾,同时也表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而这些都跟作家本身的种族身份以及作品中的延伸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种族身份的构成

身份发展的过程涉及发现和构建一个身份,该身份将个人区别于其他人,但属于特定社会群体,身份发展包括通过形成种族身份来发展对自己,因此身份发展对于种族身份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种族认同主要包含自我标签,种族肯定和归属感等方面。[2]

(一)自标签

自标签作为评估种族身份的一种常用方法,指的是用种族术语的描述对自己进行标签。对有关种族自标签通常包括单标识,仅起源国的标识,如中国,或仅新国家的标识,如,加拿大;以及复合标识如,加拿大的华裔,或泛种族标识,如,加拿大亚裔。通常,第一代移民,即在加拿大境外出生的人仅使用原籍国的标签进行识别,而在加拿大出生,有着外籍父母的第二代移民更可能使用复合标签。

早期的第一代移民由于语言和教育等制约因素,制约了他们文学方面的创作,华裔社区也因而无法形成一个平等参与主流社会文化生活的气候,长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且由于第一代移民的自标签多为单标识,作为华人的他们并没有,也不足以对自身的身份进行更多的追寻,因此虽有一些文学作品,但是关于种族身份这一讨论表现出了群体的沉默,也未能够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而目前活跃在加拿大英语文学领域内的华人作家则大多是第一代移民的后代,他们身上会更多地贴着复合标签,而这一点不同以及对此引发的思考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短篇小说《妈妈为什么不会说英语》讲述了妈妈不会说英语的理由。妈妈在加拿大生活了三十年,却始终坚持说中文。她遵循着中国的风俗文化,拒绝接受异国文化。在她七十岁时,因害怕过世后被运回中国,不能和埋葬在加拿大的丈夫团聚而成为孤魂野鬼,才终于打算申请加拿大的公民身份。她不说英语并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是怕由此而改变了她的“中国魂”。在妈妈的身上我们能够清楚地辨认出第一代移民关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自标签,而这种标签正是单标识的标签——中国人。

小说《唐人街上人人高声说话》却正相反,它是一个关于土生华裔喜与接受西方文化,排斥本族文化的故事。女主人公出生在一个三代同堂的传统华裔家庭,但是因为从小受西方文化的耳闻目染,自然而然地趋向于接受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女主人公的身上,就不再仅仅是单标识的限定,体现更多的是复合标识的自标签。

但尽管切入生活的角度不同,这两部作品都细致地展现了华裔移民社会中存在的融入问题。老一代华裔企图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且希望子女也一以贯之,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年轻的一代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不能完全理解父辈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因此面临很多冲突,充分体现了两代人自标签的不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种族身份的矛盾。

(二)种族肯定和归属感

种族肯定和归属感是指属于某个种族群体的主观感觉,是对自己的种族群体有强烈的归属的感觉。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影响,华人普遍有着强烈的种族肯定和归属感,但是在为建立统一的种族认同而进行的斗争中也会感到适应新社会的困惑。活跃在加拿大英语文学领域内的华人作家对父辈的经历与艰辛有深切的感受,因此作品中常包含对华人身份的追寻以及对自己家族史的追溯,同时作为身上贴有复合标识或泛种族标识的他们,又长年置身于西方社会,在加拿大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和写作,因此其作品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传承中西文化的产物。

拉利沙·赖的小说《千年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显得十分奇特。主要内容是: 一个被白人收养的中国女孩阿尔蒂米斯·黄由于身世不明,想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却又漫无目的,像中西混合体的当代尤利西斯。全书涉及的多个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尤其是关于九世纪女诗人鱼玄机的传说和《聊斋志异》和多个西方神话传说,被用作了小说中的互涉文本。

[3]既饱含种族的肯定感和归属感,又充分体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色彩。

《残月楼》是一部温哥华唐人街的家族史,这部小说人物繁多,情节复杂,在结构和形式上类同于西方的世家小说。女主人公胡启英,生活在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既遭受着歧视妇女的中国传统观念的煎熬,又身处于方兴未艾的主流社会的女权主义浪潮中,这使她的人生经历迥异于她的祖母和母亲。[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一代华人女性则走上了完全崭新的人生道路。作品基于种族肯定和归属感,并且最终走向了主题的升华。

三.结语

本论文通过分析种族身份的概念,探究其在加拿大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自 19 世纪中期开始,华裔在加拿大定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华裔在文学领域处于沉默的状态。在20 世纪 70 年代,华裔加拿大文学逐渐兴起,并且逐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主流文学形成了结构和冲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种族身份的概念,其中尤其以自标签与种族肯定与归属感为典型。种族身份以华裔文学作品为依托,同时又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风采,可见种族身份与加拿大华裔文学作品的相得益彰与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Anisef, P., & Kilbride, K. M. The needs of newcomer youth and emerging “best practices” to meet those needs—Final report[Z]. Retrieved April 19, 2007, from http://ceris.metropolis.net/Virtual%20Library/other/anisef1.html

2] Beiser, M. N., & Hou, F. Ethnic identity, resettlement stress and depressive affect among Southeast Asian refugees in Canad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J]. 2006, 63: 137–150.

3]李未醉. 加拿大华侨与华文文学[J]. 八桂侨刊. 2005(1).

4]陈启文,李彦. 母语和外语哪一种更能抵达表达的核心[J]. 文学界. 2009(6).

[5]林婷婷,刘慧. 漂鸟——加拿大华文女作家选集[J].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1.

[6]池雷鸣. “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的界定、研究现状及局限[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4(03).

[7]池雷鸣. 比较视野下的历史书写及其形态——以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为中心[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9).

[8许祖华. 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家族小说(上)[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