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普安中学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古诗词教学需要从诗词背景、写作手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解读,从而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诗词;背景;写作方法;诵读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绝无仅有的精神宝库,它蕴含了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越来越被重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古诗词,是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需要认真钻研的一个课题。现从以下方面浅探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对古诗词的背景进行细致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横贯五千年,任何文学作品,都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古诗词也不例外。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只有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让学生更能体会作品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时代意义。同时,不同的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作者本身的创作也有加入很多的个人因素,也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将会给学生展现出古诗词的本色,也更能让学生从历史的脉络里感悟诗词的特色。譬如,在进行李煜的《虞美人》教学时,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词作者的所处时代,是南唐归宋后的第三年,南唐消亡的时代宿命是整首词中表现出伤怀、感慨等情绪的主要原因。同时,李煜作为南唐后主,归宋后委屈求全,寄人篱下,过着苟安的生活,个人角色的变化和生活的落差,也在词中化成悲情的叹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简单一问,问尽沧桑巨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写尽沧桑巨变后的作者面对一切时徒然无力的心情。如果不结合南唐亡国和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身份,我们就无法更深刻地分析这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力度和深度。
二、对古诗词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解析
中国古诗词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方法,向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继续以《虞美人》为例,李煜在这首词中巧妙运用了起承转合法,起承转合法是古时写作的一种行文方法,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总结这一种创作方法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虞美人》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怨之情。《虞美人》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起拍,感叹以前的人生美好,而现在却是未知的囚徒生活;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承拍,表达对故国往事的深切追忆;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转拍,表达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合拍,自问自答,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起承转合,使整个作品呈现曲折回旋的艺术结构,也使作者愁思始终贯穿在词中,形成无与伦比的美感效应。另外,在这首词中,作者还充分运用比喻、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白描 、对偶、夸张等多种写法,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夸张的写法,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了解古诗词创作形式的同时,也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让学生意识到能从诗词创作方法延伸至诗词内涵,从而更完整地理解诗词。
三、善于解读古诗词的现代教育意义
古诗词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现在,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习古诗词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而通过古诗词的解读,对学生的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如汉乐府《长歌行》中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用来告诫人们,要趁年少之时,努力学习,不要到老了的时候,一事无成,这样只能留下悲伤、悔恨。如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论语》,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其中很多名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唯仁者能好人”等等,即使放在现代,也是具有普遍的意义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就诗词本身的含义进行解读,还要从实际出发,将诗词蕴含的哲理和教育意义向学生进行传授,从而真正能够将中国古代诗词中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方式,通过对母语之美的感悟,进一步产生对自己民族的深刻认同感,从而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四、掌握古诗词诵读的技巧和方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对学习古诗词特别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正确诵读,这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也要根据作品选择合适的诵读方法。
(一)意境诵读
古诗词一般都有一定的意境,教学时可以结合作品的特定的意境进行氛围营造,利用音乐、图片、影像等,将诗词意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直观进入作者创作背景。例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用一幅山水图画,就可以将远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尽显眼前,让学生从一幅图就可以想到一首唐诗,快速进入诵读氛围。
(二)节奏诵读
中国古诗词具有韵律美。例如格律诗,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更讲究声律。因此,在诵读这类古诗的时候,先要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平仄、韵律,然后再去诵读,就更容易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例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指导学生分清平仄、韵律、对仗,然后反复诵读=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就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让这首诗在学生记忆里扎下根来。
(三)扩充诵读
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经常有引用其他诗词的内容。在进行此类诗词诵读时,可将被引用的诗词一起进行解读、背诵,从而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诗词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兴趣。
中国古诗词,洋溢着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生生不息的风韵。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从而从精神上认同诗词所传达的精神思想。除以上一些需要注意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需要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点的认知,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另外,紧扣大纲,紧抓考点,聚焦时事,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大胆积极去练笔,写诗词,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等方法也可以尝试。只有通过对古诗词全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积累文化,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真正实现古诗词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