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 610039
摘要:汉字在产生之际就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汉字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既然是人民群众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那么如果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或者有完全不同于现实习惯的事物传入,人们受其影响,习惯改变,约定俗成发生变化。随着历史推进,汉字的意思或丰富或消失。“罪过”一词从产生时起,就有多种意义,随后社会变化发展进程中,又衍生出其他具体意义。“罪过”多谢意更是不多见。
关键词:罪过;词义演化
《汉语大词典》解释“罪过”词义有五种,罪行、过失;责罚、责备;谦词(表示愧不敢当,受之有罪。);多谢;可怜。《现代汉语词典》“罪过”有两种释义:罪行、过失;谦词表示不敢当。《汉语辞海》释义与《汉语大辞典》相同。在众多论文之中,有说明“罪过”是同义复词的,但没有对“罪过”一词进行源流探析。由于“罪过”一词延伸“多谢”意较偏,本文就“罪过”多谢之意进行研究。
一、“罪过”本义探寻
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到中古时期,复音词才大量增加。因此我们要知道“罪”和“过”分别为何意。《说文解字》中:“罪,捕鱼竹网,从网,非声,秦以罪为辠字。”1而辠字说文解释为:“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2因此,罪字就有捕鱼的竹网和犯法两个本义。在《字源》中可见罪字写法流变,如下图:
《汉字源流词典》中罪的引申义有过失,错误;判定的刑罚;谴责;祸殃;苦难。单个字的字义已较齐全。
《说文解字》中:“過,度也,从辵,咼声。”3本义为边走边量度。《字源》中可见过字写法流变,如下图:
《汉字源流词典》“过”词义较多,与“罪”相关的有责备;错误,犯错误;罪恶;过也通祸有灾祸之意。过字字义大致如上。
“罪”有过失,错误;归罪,谴责;“过”有责备;失误,错误,犯错误;罪恶等意思比较相近,“罪过”为联合式复合词。但“罪”与“过”非是完全等同,按“罪”为犯罪之意,“过”为过错、失误、罪责等意,可见罪过词义有偏重。
《汉书》:“罪过益深。”此处罪、过无别,指罪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程俊英《诗经译注》有注释:“咎:罪责、灾殃。”此处罪过为罪责,偏重罪过所要承担的责任。
“罪过”本义即为本义应为罪责;犯错误;做了罪恶的事情。
二、“罪过”词义演变
(一)“罪过”释义。
1.罪行
藏匿皇族罪家子女的罪过最大。
2.责罚
老拙罪过他两句言语,不想女儿性重,不吃饮食,数日而死。
—— 《警世通言》
3.谦词表示不敢当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 《史记》
4.可怜
这么大的年纪还孤身一人在外谋生,也实在罪过。
5.多谢
您帮我这么大一个忙,真是罪过侬。
(二)“罪过”词义延伸
“罪过”的词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最初之“罪责;犯错误;做了罪恶的事情。”至今书面语中仍有:弥天罪过、某人的罪过等用法。后引申为谦辞,表示不敢当;可怜;“罪过”一词表可怜之意,与四川方言之中“造孽”极为相似,造孽:佛教指前世做坏事今生受报应,现在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罪孽泛指干坏事。例:这小孩一直没人管,好造孽;罪过也由此演化而来。
魏晋南北朝佛教已传入中国,比较盛行。造孽可怜之意与罪行可怜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罪行在佛教也有其特殊含义,佛教有因果相报论与生死轮回论。佛教的罪行与造孽其实缘起一脉,人的罪过与造的孽会随其一起转世投胎。佛有普渡众生之责,且佛教来到中国之后,对自身也进行了较大改革以适应中国人思想,中国自汉代独尊儒术,因此在和儒家的调整之中,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罪过一词为可怜意,是有迹可循的。谦辞,表示感谢。罪过中的多谢意,罪过为责备自己犯错的方式来表达感谢,表达的是一种由衷的谢意。
三、由近及远推“罪过”感谢意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罪过”:
南京:罪过表谦辞,表示自己给对方添了麻烦、很不敢当,用在对方给自己帮助时。
崇明:罪过表示不敢当、谢谢等客气话;不应该的,有罪的。
宁波:罪过有多个意义,可怜;形容有过失;动词,对人表示同情、怜悯之意;谢语,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根据地域看:有江苏、上海、浙江三个地区“罪过”的多谢之意义。他们处于我国的东南方向,且为临近省市。如图所示:
1999年《汉语方言大词典》:福建厦门、上海(吴语):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上海松江、上海、浙江杭州(吴语):对不住,对别人表示道歉。罪过罪过,交关谢谢(对不住,非常感谢。)上海松江、上海:用于请求别人帮忙。
“罪过”之意在上海地区已延伸得更多。
《北山楼词话》中有:“罪过:松江方言,凡向人道谢,辄曰罪过罪过,此言他处未闻,然亦宋人语也。”
[1]施蛰存(1905—2003)罪过表多谢之意并非松江地区所独有。但其他地区“罪过”表多谢意已然消失。
民国时期徐哲身,谱名积馀,号浙生,浙江嵊县(现嵊州)人,从事文学创作后改名哲身,又号"养花轩主"。徐哲身有《汉代宫廷艳史》:
“陆向她谢道:“罪过罪过。”她笑道:“用不着客气。”
明代罗贯中《三遂平妖传》:
张屠道:“罪过庄主办酒相待,我们实不知这瘸师是庄主孩儿, ...”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西并州太原人。14岁时母亲病故,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罗贯中小说中罪过一词有感谢之意是浙江和江苏地区的影响。
罗贯中虽早于冯梦龙。但因冯梦龙《三言》中故事产生的时代包括宋、元、明,其中多数为宋元旧作话本,如“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少数为明朝拟话本,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另外有些是明人对宋元旧作的改编加工,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等。因此将冯梦龙置于罗贯中之后。冯梦龙 (1574-1646),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有《三言》流传于世。见文本中有: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今日前巷张员外散贫,你可胡乱讨得些钱来,且做盘缠。” 那人道:“罪过你。”便迎着风雪走到张员外宅前。 ”
已收集的资料之中,《三言》中罪过表示感谢的意思最常见。宋元时“罪过”表多谢之意就很多。
《资治通鉴》:“ 孟秉以甲骑迎化及…称罪过。” 胡三省 注:“罪过,今世俗谦谢之辞。”《辞海》中解释为:表示不安的谦辞,犹言不敢当。胡三省为《资治通鉴》做注时有“谢”的意思写入。按此,胡三省(1230-1302),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宋元之际史学家。南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南宋时浙江宁海罪过有表谦谢。
薛泳有《青玉案守岁》:
一盘消夜江南果。吃果看书只清坐。罪过梅花料理我。
薛泳,字沂叔,一字叔似,海宁(今属浙江)人。不知其生卒年。宋杜汝能有《寄薛泳》:
长安君别后,动即是相思。料想还家日,胜如为客时。
宋薛师石有《送薛泳》,薛师石(1178一1228),字景石,号瓜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赵师秀、徐玑等多有唱和。推测薛师石所赠薛泳应是《青玉案守岁》之作者薛泳。赵师秀(1170~1219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薛泳生年大致在这一二百年之间。
辛弃疾(1140-1207)《夜游宫苦俗客》:
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乾罪过你。
辛弃疾之友陈亮为浙江永康人,且辛弃疾在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浙江)、镇江(江苏)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到镇江后曾写下流传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夜游宫 苦俗客》有人疑作于庆元六年(1200)。时稼轩罢居瓢泉。
杨万里(1127-1206)《听蝉》:
罪过渠侬商略秋,从朝至暮不曾休。
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杭州为行在所,升杭州为临安府,临安为其属县,杨万里多次赴临安。
唐王建(768—835)《山中惜花》:
忽看花渐稀,罪过酒醒迟。
“罪过”在此处表多谢之意,纵观王建生平,曾两次到过南方,其中一次便为出使扬州。
综上,罪过一词本义应为罪责;犯错误。后引申为谦辞,表示不敢当;可怜;表示感谢的谦辞。“罪过”感谢之意在唐时就已有文字验证,在冯梦龙《三言》之中遍地可见。上述例子作者都与浙江或是江苏有关,属吴语区。“罪过”表多谢意与吴语相关。“吴语是汉语方言人口中仅次于官话的大方言,吴语区对我国文化、文学发生过重要的历史影响。历代有过不少夹杂吴语的作品,明代以降甚至出现纯吴语的作品(冯梦龙:《山歌》。)”[2]吴语从江东方言而来,唐时,吴语与闽语已分化,当时吴语已稳定。宋朝南迁使吴语带上了官话色彩。
《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将“罪过”表多谢意收入。20世纪吴语地区发生重大变化,1936续修《宁国县志风俗》中:“土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客民居多数”移民方言占据了吴语大片区域,吴语在社会上已行不通,只有在家庭内部,老人之间才会说地道吴语。随着时间的继续发展,我们推行普通话,我们表示感谢:第一:谢谢。这个是最为普遍。第二:用否认的方式来表达。中国文化讲究谦逊用“哪里哪里”或是“没有没有”表明你认为自己还需进一步努力。在普通话的覆盖下以及在其他文化的碰撞之中,表示感谢的方式已经比较固化。
四、总结
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上古汉语中“罪”和“过”字源及其字义说明,体会“罪过”一词产生时的意义。了解罪过一词的产生后,已知罪过是罪责、犯错误、等意思,并且对应古文知罪过应为联合式复合词。第二部分说明今之“罪过”有更多意义,本义没有,并且从《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找出了规律,从词义上看,三个词义为引申义,从地区上看,“罪过”一词表多谢意,属吴语方言区。推测“感谢”意出现原因,由近及远探寻“罪过”之“多谢”意的来源。“罪过”表多谢意的发展情况如下图:
参考文献
[1]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7.
[2]程俊英撰.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227-228.
[3]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6571-6572.
[4]施蛰存著;刘凌、刘效礼编.北山楼词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5]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谷衍奎.汉字源流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
1 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第154页.
2 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第310页.
3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7第33页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