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
摘要:为了更好地把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如何挖掘公共课程的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教学;混合式教学
一、引言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体现在“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是当前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输出中国价值的重要课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知识与价值的失衡
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教轻育、重智轻德的倾向,育人与育才有效融通不够。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的纯粹知识化,视学生为灌输知识的容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割裂了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削弱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中西文化内容失衡
这表现在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失踪”“失声”和“失语”,大学英语教学专注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大学英语的汉语文化主体意识不彰。
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不足。
有教师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情,重智轻德,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育人,它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未能将显性的语言教学与隐性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与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相协同,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实践。
上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实践现状,既彰显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内涵和育人功能,也指明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它表明大学英语可以,也应该转向课程思政,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可借力新媒体的优势,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 + 线下”和“课内 +课外”两结合,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支撑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使大学英语这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挖掘德育素材,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 +”时代,大学英语课程可借助新媒体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优势打破原有课堂的时空局限,创造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通过名校名师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料库等资源共享,弥合地区、校际差异带来的教育鸿沟。与此同时,利用网络大数据,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轨迹的跟踪分析,发掘学生的“价值需求侧”,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加强大学英语课育人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不同行业的要求,提炼出培养符合该专业领域的职业精神,并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职业情操。二是提炼英语课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中引领贯彻。取材可以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展现中国智慧,引导学生通过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传播的价值引导转化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价值引导,都是学生认知领域观念的重构过程。通过“线上 + 线下”和“课内 + 课外”两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种或基于语言、或基于主题、或基于项目的任务,使学生置身于话题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时事报道等语言应用活动之中,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一方面,在线上搭建大学英语教学微信群、QQ群和自主学习平台等,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精心筛选出新鲜、活泼、有意义的教学资源作为自主学习内容,设计制作微课视频和任务单,借助网络平台对“课堂思政”内容进行发布,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借助自主学习平台的评论和反馈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以往说教式的思政教育转变为朋友式的沟通,为其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引和帮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开展有效的线下课堂互动,通过课堂讨论、项目开展、小组汇报、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面的扩展和观念的更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参与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这有利于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突破单纯语言学习界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国情研判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3、优化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思政化评价体系
做到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思政化。通过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以及生生互评的实时评价能多维度、立体化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评价维度,向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多维度延伸,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思政化的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思政教育的过程,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做到以评促思、以评为学。
课堂上,学生根据相应的任务要求进行演示和成果汇报,比如小组合作策划地球日校园活动、中国十大事件评选、“我向老外介绍中国春节”等。学生通过线上投票、相互打分和现场评价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实时互评;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情况,以激励为主,对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所学知识要点和价值引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学习档案,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参考。整个过程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注重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实现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和思政化。
四、结语
“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不断拓宽思路,充分挖掘本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局面。
五、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安秀梅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教育文化,2018(11):12-13.
[3]李倩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2):71-72.
“2020年度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JG202003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吴丹(1981— ),男,硕士,长沙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