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的难题障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学科育人的难题障碍探讨

李伦国

阆中市城东小学校 四川省 南充市 637400

摘 要:学科育人的难题障碍主要体现在“唯名校”“唯学历”的社会的用人导向、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家长对学科育人的不觉醒;以及没有构建起良好的学科育人环境和学科教师育人观念及能力不强。

关键词:内外系统;学科育人;难题障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使“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就必须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其根本的载体和渠道就是学科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育人的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能否实现。然而,在现实中,学科育人却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科育人的成效远远滞后于知识传授的效果,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足、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等问题依然严重,本文将对学科育人的难题障碍进行探讨。

一、教育的外部系统存在的学科育人的难题障碍

(一)“唯名校”“唯学历”的社会用人导向不利于学科育人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凸显其较高的价值与地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过于看重“名校”和“学历”,没有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甚至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必要条件,而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得不到同等对待,这就从根源上造成“人才观”的偏颇。追求高学历和考名校本无可厚非,但若忽视或轻视一个人的全面素质、道德素养,“只看名校、只看学历”那就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选择标准。这种用人导向也是产生教育“重智轻德”的根本原因,这种不科学的人才标准、用人导向是不利于形成学科育人的良好生态。

(二)教育评价过于看重升学率不利于学科育人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以上提到的现象这些年虽有些改变,但是由于政策的惯性,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对教育核心价值的追求没有真正回归到全面育人上,对教育的督导评价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标准,这必将层层传递到学校和教师上,这就必然形成不利于学科育人的制度障碍。

(三)家长的“不觉醒”不利于学科育人

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偏斜,其中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一是过度强调智育。家长不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施教,而是以自己的理想或社会的用人标准对孩子进行想当然式的设计教育。二是家庭溺爱严重,缺乏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对孩子纵容迁就、甚至袒护,对孩子表现出的不良习惯、不道德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用社会上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观念教育孩子。究其原因:一是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受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左右,没有教育的远见。二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在父母眼中分数代表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分数和名次,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偏离,使不少父母落入“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 。

二、教育的内部系统存在的学科育人的难题障碍

(一)对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没有形成科学健全的评价标准

落实对“立德树人成效”的评价,国家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导向,但教育主管部门对基层学校的评价尚未形成科学健全的评价标准,最关键的制度设计和执行环节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学科育人的政策氛围。

(二)学校没有构建起良好的学科育人环境

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忙于抓教学质量、抓考试成绩、抓升学率,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重视度不够。

学校的科室制管理方式制造了德育与教学的割裂。学校教育工作被简单划分成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包括各学科教学工作,由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组织管理;德育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及各种德育活动,由德育副校长、团队组织统筹管理。德育和学生管理成为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可以不管,常常回避校园生活中的德育责任,使得学校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被割裂。

应试教育挤压了德育时空。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统治下,教学成绩当仁不让地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仅成为促进教学成绩提升的辅助手段,忽视德育对培育学生良好品德的育人使命。包括班主任在内的绝大多数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思政课时、艺体课时和班团队活动时间被挤占的现象时常发生,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品德培养所需要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被挤占。

(三)学科教师育人观念和育人能力不强

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升学率和教学考核面前,使得学科教师往往将很大的精力放在知识传授和应试培养上。“重教书轻育人”成为当下很多教师现实课堂的真实写照。在课堂上只授业而不传道、不解惑,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够重视。即使在教学中有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也针对的是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作业完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少有教师意识到学科教师是全员育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教师缺少学科教学育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缺少一定的政治思想素养,整体思想水平不高、视野有限,只忙于学科教学的知识讲授,不能主动有效地在教学中凸显学科育人功能。二是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学科育人技能。首先,不能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资源。任何一门课程,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数学教学,不仅有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的记忆,也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德育因素。其次,缺乏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的技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必须与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也不缺乏知识运用,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当下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学科教师的教育能力更是亟待提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学科育人依然有较多困难。这就要求教育内外系统协同发展,全社会重塑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选人用人观,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担起责任,建立学科育人的良好生态,让教育事业重新回归育人本质。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14(2):64.

[2] 班华.让教学成为有道德的事业[J].教育研究,2007(2 ):15.

[3] 刘长海,徐菲.全员育人落实的制度障碍及突破[J].教育论坛,2018(2 ):12-15.

[4] 田守春. 我国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德育,2014-21:33-3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