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中医医院 四川宜宾 644400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对于疾病的诊疗有重要价值,特别对于小儿感染性疾病以及发热疾病来说,进行血常规检查可对其感染类型、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且会结合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进行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但是实际情况中,部分医生及家长出于对血常规白细胞及分类值的片面认知,导致对疾病诊疗及抗生素药物使用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区。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重点
(1)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值主要表现炎症指数,据研究发现,感染性炎症与非感染性炎症都会对上述参数引起变化。(2)针对儿科发热患儿来讲,白细胞与分类值通常反映感染性炎症情况,也作为临床中区分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指标。细菌性感染通常会伴随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的升高,但在临床中部分复杂性、反复性、慢性疾病及一些重症感染时,对于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严谨,在以上症状下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值既受感染性炎症的影响,又受非感染性炎症影响。(3)当机体发生病毒性感染时,通常会伴随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现象,但部分特殊病毒发生时会呈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情况。(4)白细胞作为血常规重要信息之一,也是反映血液病与骨髓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白血病及白细胞减少症等,均以白细胞指标为参考。
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值常见误区
误区1:拿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判断小儿
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有很大的差别,白细胞主要被分为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其中后者包括有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在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以及粒细胞的变化现象较大,研究发现,对于出生4日-6岁的小儿来说,其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占比较多,为60%,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占比为30%,对于6岁以后直至18岁以前的儿童或青少年来说,则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比较多,为65%。
误区2:对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进行过度解读
例如,只是简单的或者是机械化的对患者的感染病原体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作出判断,实际疾病诊疗中,应结合患者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体征指标、临床症状等资料来对其病理机制或者是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但是,在当前实际情况中发现,若单纯性的将白细胞总数以及其分类值认定为病因,或者是将其认定其病理机制,又或者是作为抗炎以及抗感染治疗依据,而不结合其他检验指标及资料来看的话,很容易发生误诊,出现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现象,且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将增加医患矛盾。
误区3:把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作为错误判断感染及抗生素使用指标
实际临床中经常性会出现将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作为继续使用抗生素药物、判断患者感染类疾病康复情况的依据,例如,血常规检验中因白细胞计数升高而继续服用抗生素药物。实际上未发烧,有咳嗽症状及明显感染现象的患儿来说,若其出现有轻度的白细胞增加现象,并不能说明感染加剧,且不能拿来对病毒感染或者是细菌感染进行区分。原因在于:实际情况中很多因素均可能会引起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升高现象,例如患儿哭闹、精神紧张、疫苗接种、运动以及疼痛刺激,另外若一天中食用不同的食物或药物,或者是不同时间下用药及禁食均可能会造成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半日至一日内,若没有任何干预影响,机体进行血常规检查后其白细胞计数会发生下降现象。
了解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纠正认知误区
据上述分析可知,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构成,以白细胞中重要一部分中性粒细胞为例:粒细胞主要由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当其在骨髓中转换为粒细胞后会大量储存于骨髓当中,当外周血的粒细胞进入到血液循环中时,另一半依附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壁末的循环之中,被称为边缘池。据统计,化验末梢血常规计数的白细胞往往只反应部分粒细胞数值,但循环池与边缘池之间的粒细胞会经常发生相互交换,以维持动态平衡。一般而言,中性粒细胞大约在循环中维持半天时间,其半衰期通常只有6小时,但在毛细血管丰富的脏期内,如消化道、脾、肾等部位均以随机方式逸出血管壁并到达组织,研究发现,组织内的粒细胞大约为血管内的20倍之多,通过而言,粒细胞一旦进入人体组织,将不再返回与血液之中,而是采取黏附、吞噬与杀菌的方式与微生物进行抗争,之后随着人体咳痰及消化动作排出体外。总结:末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只表现白细胞数量的一部分;白细胞通常处于动态平衡当中,且循环过程较为迅速;对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为骨髓储存池所释放白细胞的数量、血管内逸出白细胞数量及边缘池白细胞进入循环池数量。
综上所述:白细胞属于人体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球形、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对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值进行判断,可作为一定的疾病诊疗及抗生素使用依据,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师应结合患者其他检查指标综合判断病情,不得过度解读白细胞指标,以免发生病情误诊以及抗生素滥用现象,耽误患者疾病治疗,造成医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