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人民医院 药学部 252000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影响。方法:将本院确诊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共9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治疗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8月。将患儿依据家属用药选择结果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心电图、血清量化指标变化、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异。结果:患儿入院就诊时心电图指标(Q-T、QT)、血清量化指标(T3、T4、TSH)组间对比结果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Q-T明显延长、QT下降,且TSH回升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3、T4均显著下降,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4.1778);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0.5465)。结论:小儿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实施中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可在积极改善患儿心律失常症状同时辅助调节甲状腺分泌机能,提升临床疗效,效果显著。
小儿心律失常是一类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的儿科疾病,病症表现类型多样,如都行心律失常、窦房传导阻滞等,发病诱因同样复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异常紧张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发病后循环系统功能影响明显,或可在进展至严重心律失常后增加患儿临床病死风险,故积极治疗,快速缓解症状,对于患儿临床风险性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但成人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对于小儿患者而言存在较高用药安全风险,应以治疗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为主要思路,合理选择药物及治疗剂量开展治疗[1-2]。因此,为评价分析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影响,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本院确诊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共9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治疗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8月。将患儿依据家属用药选择结果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
对照组(男/女,24/23),年龄最大者9岁,年龄最小者0.5岁,平均年龄(4.75±1.08)岁,病程(3.58±0.94)个月,确诊阵发性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持续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17/9/13/8例;观察组(男/女,25/22),年龄最大者9.5岁,年龄最小者0.5岁,平均年龄(5.07±1.12)岁,病程(3.47±0.97)个月,确诊阵发性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持续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17/8/14/8例。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儿入院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符合小儿心律失常分型诊断指征;家属均在确认药物安全性后同意患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确诊合并先天性心脏器质性病变者;胺碘酮过敏、禁忌症者;确诊甲状腺功能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取心律平片、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心律平片初始治疗剂量为10~15mg/kg·d,分三次服药,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减小剂量至2~5mg/日即可。
观察组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即取胺碘酮片联合治疗,初始剂量为15mg/kg·d,连续服药7日后,以周为单位逐渐(每周减少5mg/kg·d)减少剂量至5mg/kg·d后,维持小剂量治疗。
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心电图、血清量化指标变化、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结果差异性显著且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对比
患儿入院就诊时心电图指标(Q-T、QT)、血清量化指标(T3、T4、TSH)组间对比结果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Q-T明显延长、QT下降,且TSH回升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3、T4均显著下降,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临床指标对比( ±s)
组别 | 时间 | Q-T(ms) | QT(ms) | T3(μg/L) | T4(μg/L) | TSH(mIU/L) |
对照组 | 入院 | 365.25±35.61 | 96.08±25.31 | 1.21±0.27 | 98.65±21.35 | 1.78±0.27 |
治疗后 | 373.85±40.56 | 89.35±19.65 | 0.87±0.19 | 88.65±19.48 | 2.42±0.45 | |
观察组 | 入院 | 365.37±35.58 | 98.21±25.47 | 1.23±0.25 | 98.57±21.29 | 1.79±0.25 |
治疗后 | 391.65±42.55 | 81.37±15.38 | 0.84±0.15 | 87.29±18.65 | 2.97±0.51 | |
t后 | | 2.0759 | 2.1924 | 0.8496 | 0.3457 | 5.5438 |
P后 | | 0.0407 | 0.0309 | 0.3977 | 0.7303 | 0.0000 |
2.2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率对比(n,%)
组别 | n | 治疗有效率 | 不良反应率 |
对照组 | 47 | 91.49(43/47) | 6.38(3/47) |
观察组 | 47 | 100.00(47/47) | 10.64(5/47) |
| | 4.1778 | 0.5465 |
P | | 0.0409 | 0.4597 |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儿科主要心脏疾病类型,心脏器质性病变及非心脏病变等均可引发此类病症,且症状进展严重时或可增加患儿病死风险,需积极治疗,减少疾病影响,而药物治疗虽为小儿心律失常主要治疗方案,但要实现对患儿病情的有效安全缓解,则需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研究结果表明:患儿入院就诊时心电图指标(Q-T、QT)、血清量化指标(T3、T4、TSH)组间对比结果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Q-T明显延长、QT下降,且TSH回升明显,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3、T4均显著下降,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胺碘酮作为临床三类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在成人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其对于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具有显著延长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抗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可行性较高,但需长时间用药,而常规剂量用药后所致肝毒性、甲状腺功能等均存在显著毒性影响,故在小儿心律失常治疗中,需采取小剂量治疗方案,提升患儿用药耐受,减少毒副反应[3-4]。
综上所述,小儿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实施中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可在积极改善患儿心律失常症状同时辅助调节甲状腺分泌机能,提升临床疗效,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黎.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1):116-118.
[2]杨红梅.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7):84-85.
[3]赵英弟.小剂量胺碘酮与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3):132-133.
[4]蒋立红.小剂量的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4):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