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配合循证护理所取得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配合循证护理所取得的效果

方润美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将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选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选用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收缩内径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具备可比性(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其心功能,而且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全面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循证护理;临床效果;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重症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出现闭塞使部分心肌血流中断导致的,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多伴有心律失常情况,不仅加大临床治疗难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降低各种不良情况发生风险相关医学专家提出在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基础上需要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指导,进一步阻断病情发展和扩大,从而提升其预后康复效果[1]。基于此,本次实验研究将以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为目的对68例患者予以观察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选取时间在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34)患者中女性19例,男性15例;年龄范围在40-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2.18)岁。实验组(n=34)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18例;年龄范围在42-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1±2.09)岁,P>0.05提示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不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给予患者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循证护理小组。首先需要构建循证护理小组,组员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并定期对其实施培训和考核,引导其掌握循证护理知识,明确自身职责。(2)制定护理计划。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当前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事件进行总结讨论,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3)实施护理干预。①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疾病情况,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必要时给予其相应心理疏导,从而减轻患者心理负担。②疾病观察。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等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及时给予其相应解决方案。③用药指导。加强患者用药管理,叮嘱其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并帮助其明确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患者依从性以及安全感。④健康教育。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护理人员需要告知其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事项,并向其详细讲解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方案,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认知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进行记录总结,并通过具体数据予以评价。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予以评价,该问卷由患者在出院前自行填写,计算公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心功能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表示为(x±s)、(%),组间数据行t、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结果差异显著,具备可比性。
2结果

2.1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高于实验组,组间数据具备显著可比性(P<0.05),表1如下。

1心功能指标对比(x±smm

组别

例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34

45.34±1.21

31.12±1.01

61.23±3.14

38.28±0.34

对照组

34

45.13±1.18

39.42±1.23

61.78±3.09

40.35±0.13

t值


0.7245

30.4088

0.7279

33.1590

p值


0.4713

0.0000

0.4692

0.0000

2.2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低于实验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可比性(P<0.05),表2如下。

2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实验组

34

19

13

2

32(94.11)

对照组

34

16

9

9

25(73.52)

x2


-

-

-

5.3142

p值


-

-

-

0.021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以及疾病进展快等特点,随着疾病不断发展,患者极容易将会产生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通过对以往临床经验的总结发现,常规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主观性,且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预后康复效果,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受到相关医学专家的广泛关注[2]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核心的新型护理方式,充分满足其心理、生理需求,并且有效弥补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对实现优质化护理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护理方案,并加强其心理及用药管理,通过多方面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情况,最大限度提升护理满意度[3]。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心功能改善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具备可比性(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指标,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爱霞, 丁海平.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39(17):3208-3210.

[2]董双花.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009(006):184-186.

[3]刘孟花.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 临床研究, 2018, 026(004):P.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