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
摘要:目的 探究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近1年(2020.1-2020.12)月收录的60例妄想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实验组(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杀行为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结论 妄想性抑郁症患者采用自杀性行为预防性护理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自杀行为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预防性护理;护理效果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精神障碍,临床主要以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为主,妄想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妄想性抑郁症常伴有自杀观点以及自杀行为,从而对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临床为了有效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需要对妄想性抑郁症患者进行科学的有效护理,具体应该以患者为中心,采用自杀行为的预防性护理,以此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收录的60例患者均符合妄想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且通过评估患者存在自杀行为。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为30例,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3例、17例,年龄最低20岁,最高54岁,平均年龄(35.33±10.16)岁,病程分布于3-23年,平均病程(7.02±2.34)年,实验组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2例、18例,年龄最低22岁,最高57岁,平均年龄(35.41±10.21)岁,病程分布于4-26年,平均病程(7.21±2.3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实验的开展需求。
1.2方法
对照组落实常规护理路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患者自杀行为、病情观测(认真观察患者日常举动、睡眠质量)、用药指导等,实验组采用自杀行为预防性护理,本文着重探究实验组的护理干预措施。
1.2.1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是防止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的关键措施,在病情的影响下,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的症状表现,这时在心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应该主动接触患者,引导患者诉说内心的痛苦,之后站在患者的角度上给予患者同情与鼓励,从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可以敞开心扉。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多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提高患者生活兴趣[1]。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妄想性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措施,告知患者病情通过有效治疗后可以得到控制,从而树立患者疾病治愈信心,促使患者快速回归到正常生活。
1.2.2安全护理
妄想性自杀行为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用药量过大、异物吞食、割腕、自缢等,这时护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应该评估患者周围物品是否存在风险,将患者病房内的危险物品全部拿走。除此之外,在患者用药阶段应该确保药片服用到胃,并且要检查患者的衣袖、手掌、口腔是否有药物残留,以免患者积攒药物出现服药意外的情况[2]。
1.2.3生活护理
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生活质量成下降趋势,这时在生活护理阶段应该对患者进行科学饮食调护,耐心劝导患者进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清理患者面部、指甲、皮肤,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1)自杀行为发生率。(2)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调查问卷法(百分制),分值越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越佳。
结果
2.1两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对比
表1两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对比
组别 | 自杀行为发生率 |
实验组(30例) | 0(0.00%) |
对照组(30例) | 5(16.67%) |
P值 | P<0.05 |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组别 | 护理满意度评分 |
实验组(30例) | 95.21±3.12 |
对照组(30例) | 89.67±2.98 |
P值 | P<0.05 |
3.讨论
妄想性抑郁症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患者看待周围事物较为消极,所以自杀倾向较为严重,因此临床应该加强自杀行为的预防,具体护理人员应该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核心参考文献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应该采取心理护理、安全护理、生活护理等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从而确保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安全性。
本文对比结果显示,采用自杀行为预防性护理的实验组,自杀行为发生率更低,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数值更高,表明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预防性护理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乔素婷,吴爱靖.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8):23-24.
[2]农惠娟,王美,谢志妹,刘珍.综合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57-2858.
[3]陈志明.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