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2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分析

蒋慧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行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动脉压及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在临床上心肺复苏得到较为频繁的应用,能够对心脏骤停患者予以及时有效抢救,属于较为重要的急诊抢救方式[1]。疾病或意外伤害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心搏骤停,从而突然中止患者心泵功能与心血有效循环,最终出现代谢障碍与细胞组织缺血状况。心肺复苏是通过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以及人工呼吸等方式恢复心搏跳动,随着近年来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抢救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一部分危险生命体征变化仍然对患者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行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行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45例。护理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20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42.56±11.07)岁;包括肺栓塞7例,脑出血5例,一氧化碳中毒10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19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43.08±10.52)岁;包括肺栓塞8例,脑出血7例,一氧化碳中毒11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不同意本次研究者。纳入标准:①均行心肺复苏治疗;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本次研究。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及体温等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的观察,并行药物护理等。护理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环境干预

为确保患者大脑健康,护理人员需要每日采用湿毛巾在患者颈部或额头部位进行湿敷,旨在降低脑部代谢率[2]。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病房内温度变化情况予以关注,将温度控制在18-20℃间,并确保空气的清新,尽可能地降低外界环境对患者造成的刺激。

1.2.2 心电监护

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其心肺功能极其容易出现波动变化,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对心电监护的巡视频率,避免其出现室性早搏及传导阻碍等一系列的不良事件,确保其生命安全[3]。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瞳孔及意识变化的观察,当发现患者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理,防止出现脑损伤。

1.2.3体位干预

由于患者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不得下床走动,因而护理人员为了避免患者褥疮的出现,需要对其予以体位护理干预。在患者颈部、腰骶以及腘窝处垫上柔软的靠垫,并指导家属定时地协助患者翻身,保证其体位的舒适。

1.2.4 气管干预

患者在通过气管插管方式予以辅助呼吸时需要确保无菌操作,并且为了防止患者出现咬扁插管现象,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胶固定插管[4]。但为了确保气管的湿润度,需要定期为患者更换胶带,并在患者吸痰前先吸入长达2-3min的纯氧,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绀异常状况。

1.2.5 饮食及口腔干预

由于患者仍处于昏迷状体,因而存在进食困难状况。在饮食上,患者应多进食如水果及素材等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或者进食如大枣等具有养血益气功效的食物。同时要确保食物的柔软,便于患者进食,禁止食用油腻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除此之外,为了控制患者口部感染源,呼吸道清洁检测应1次/2h,避免异物阻塞患者的气管通道[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压、心率等临床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

1.4 评价标准

①显效:临床体征与症状完全消失,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②有效:临床体征与症状有所改善,并发症轻微;③无效:临床体征与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经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60331ffd542b5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形式展开,进行t值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结果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压及心率

护理组患者动脉压及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脉压及心率比较(60331ffd542b5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例数(n)

动脉压(mmHg)

心率(次/min)

护理组

45

67.59±2.25

86.12±8.39

对照组

45

38.97±1.86

105.78±10.23

t值


65.7662

9.9682

P值


0.0000

0.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

护理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护理组

45

31(68.89)

12(26.67)

2(4.44)

43(95.56)

对照组

45

20(44.44)

16(35.56)

9(20.00)

36(80.00)

X2





7.3985

P值





0.0247


3 讨论

急诊科收治较为的危重疾病,致病因素也较为复杂,会对患者的大脑、内脏、躯干及四肢造成严重损伤,因而需要对其及时地提供心肺复苏,防止患者脑细胞因缺氧而出现不可逆坏死。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为心肺复苏后患者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6]。因此就需要急诊护士掌握相关知识,不断地强化护理干预技能,并做好并发症的防治工作。本次研究中,护理组患者动脉压及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心肺复苏后患者予以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应用能够改善生命体征,提高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曹霞,刘春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6):174-175.

[2]朱晨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34):243-244.

[3]马蕴敖.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 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8,24(29):226-227.

[4]黄美娟,陈智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1):1457-1458.

[5]袁小菊,郭爱清.急诊科护理干预对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近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0):1307-1310.

[6]李敏.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45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