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常用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哪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术前常用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哪些?

吴娇

绵竹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德阳市 618200

概述

凝血八项是全面反映人体凝血功能的检查项目,凝血八项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以及凝血酶活动度。通过凝血八项检查,能够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进行全面检查,也能够指导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临床用药,同时,能够对诊断各种凝血障碍性疾病提供有效参考。

标本采集

(1)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前,患者需要保持空腹状态和情绪稳定。如果患者神经紧张或处于剧烈运动后,会增多血液中血小板以及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导致血液样本检测数据不准确。

(2)采血时 ,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或时间太长,因长时间结扎会使因子VM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和活化。注入血液不可太力,以晚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

(3)为避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保证凝血检验的准确性,要是用一次性塑料的注射器和塑料试管,避免混入组织液,血液和抗凝剂要充分混匀。

标本运输储存

(1)由于二氧化碳挥发,pH值增高,影响APTT、PT延长会影响凝血检验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标出采集后要立刻就将盖子盖紧。

(2)必须在两小时内对血浆进行分离,血浆需进行冷冻,冷冻温度低于零下20°C,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37°C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3)标本必须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VI和因子XI ,使PT、APTT结果缩短。必须低温保存的标本要在4°C以下运送,以防止因子V和因子I降解。标本存放不同的温度或时间对凝血因子的活性会有不同的影响。

检测过程

应用抗凝剂为0.109 mol/L的柠檬酸钠,它能有效地阻止因子V和因子V四的活化,严格按照1 : 9的比例抗凝,当红细胞比容(HCT)> 55%或< 25%时,应按如下公式重新核算抗凝剂的用量,抗凝集量(ml)=0.00185x全血量(ml)x[100- HCT(%)] ,不应使用变质的枸橼酸盐溶液,否则会使PT、APTT试验结果偏低。按照仪器的性能选用仪器配套的试剂,否则结果不准确,复溶的试剂最好 是现用现配,否则复溶后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暂时不用的试剂要及时放回冰箱内冷藏。仪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试验的结果,所以每天要做好保养和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影响因素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具有协同抗凝的作用,如水合氯醛、氯叮酯、依他尼酸、甲芬那酸、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保泰松、氯素、长效磺胺等,可使口服抗凝药物在血中的浓度明显增高。大剂量的应用青霉素可使PT、APTT明显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也相应延长。当青霉素含达到2万U/mL血液

时,可使PT、APTT延长1倍以上, INR值也延长1倍以上。大剂量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可明显抑制肠道杆菌,影响维生 素K的吸收,导致因子I、VI、IX、 XI的合成障碍,使凝血指标的结果明显延长。

检验指标:

  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 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I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参考值:1PT正常为11~13s,患者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PTA < 40%提示肝胞有大片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衰早期30% < PTA< 40% ;中期20%< PTA<30% ;晚期PTA< 20%。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

碍。b、VitK不足,合成I、VI、 IX、X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 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视于阻塞性黄疽。C、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 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矢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

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1. 凝血酶时间(TT)

[参考值]普通试管法6~12min,硅管法15~32min。

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II活性增高、 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1.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 32~43s,较正常对照值10s以上为异常。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VM、IX、XI、xI水平,是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VI、 IX、 XI、 XI缺乏b、 凝血因子I、V、X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1.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

[参考值] 2~4gL°

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1. D-二聚体(D-Dimer)

测定的临床意D-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

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1.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各项意义:

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VM、因子IX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V、VI、 X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 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Fib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TT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