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受力性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1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受力性能分析

许伟,周晓凤,张婷,翁瑞,陈杨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沈阳 110168

摘 要: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力学模型,与试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模型分析构件在各阶段的受力变形特点。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构件的力学性能,其受力过程大致分为: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下降阶段、平缓阶段。

关键词: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有限元软件;合理性。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被拆除、重建的建筑物也随之增加,就此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建筑垃圾,将建筑垃圾配制成再生混凝土应用于建筑工程当中,不但解决建筑垃圾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困扰,而且也使建筑垃圾得到了循环利用。

再生混凝土组分复杂,脆性大,因而早期易开裂[1]。为了改善再生混凝土的特性,学者们提出了“钢管再生混凝土”。

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大大提高,同时,混凝土对钢管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钢管的局部稳定[2],二者巧妙结合实现了“1+1>2”。

1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文献[3]中的试验数据,建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力学模型。

1.1单元选取

本文核心再生混凝土、端板和钢管均采用八节点线性减缩积分的三维实体单元。

1.2界面接触

核心再生混凝土和端板只有法向接触作用,设置为“硬”接触。钢管和核心再生混凝土的法向作用方向设置为“硬”接触,切向作用方向采用库伦摩擦模型,根据参考文献[4],本文摩擦系数取0.6。

1.3加载荷载

本文采用的是位移加载,即在U3方向施加位移大小为20mm。

2模型验证及模拟结果分析

2.1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如图1可知,试件模拟荷载-位移曲线和试验荷载-位移曲线走势相吻合。

603850ae5c16f_html_13cea70553b9bc34.png603850ae5c16f_html_53c2c28800f50706.png603850ae5c16f_html_d209bb38099881e.png

(a)S-A1(b)S-A2(c)S-A3

603850ae5c16f_html_a0c449bf1592eff2.png 1位移-荷载曲线对比图

经计算可知:S-A3限承载力的模拟值与试验值相差最小值为60kN,S-A2承载力的模拟值与试验值相差最大值为61N。各试件的试验值和模拟值之比介于0.91-0.92之间,平均值为0.91,标准值为0.0058

综上所述,通过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2.2构件荷载分担比例分析

如图2可知,构件的受力过程分为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下降阶段和平缓阶段。

弹性阶段(曲线OA)。随位移增加再生混凝土和钢管承载力呈线性增长趋势。

弹塑性阶段(曲线AB)。再生混凝土承载力逐渐到达B点,其大小占极限荷载72%左右。钢管承载力逐渐到达B点,其大小占极限荷载23%左右。

下降阶段(曲线BC)。随着再生混凝土外部荷载增大,承载力呈下降趋势。钢管随着荷载增大,承载力几乎保持不变,呈直线状态。

平缓阶段(曲线CD)。随着荷载继续增加,试件各组成部分承载力逐渐趋于平缓。

603850ae5c16f_html_4dd316febc65be3d.png

图2构件中各组成部分承担荷载对比

2.3构件受力全过程分析

如图3可知,加载至A点时,钢管处于弹性阶段,最大应力值为214MPa,钢管水平方向和竖向方向都没有明显变形。

加载至B点时,钢管处于塑性阶段,其极限承载力为236MPa,竖直方向略有压扁。

加载至C点时,钢管处于下降阶段,中部有明显凸出,竖直方向被压扁。

加载至D点时,钢管处于平缓阶段,构件抵抗水平方向和竖向方向的变形能力减弱。

603850ae5c16f_html_5f41f93c8dbe49e6.png603850ae5c16f_html_f927d3f83ec048b.png603850ae5c16f_html_e77d890acbe0ff7c.png603850ae5c16f_html_a934ac0c75a1c227.png

(a)A点(b)B点(c)C点(d)D点

图3钢管在各特征点应力云图

如图4可知,加载至A点时,最大应力值为24MPa。

加载至B点时,柱子达到极限承载力,柱子中部发生鼓曲,最大轴向应力分布在柱子的四条直边处,值为85MPa。

加载至C点,随着荷载继续增大,构件中部发生明显鼓曲现象,竖直方向整体被压扁。

加载至D点时,轴向应力最小值由柱子中部逐渐向两边分布,应力值为40MPa。

603850ae5c16f_html_3447dcfa855b4404.png603850ae5c16f_html_e12d1e9b38cd6d39.png603850ae5c16f_html_2cf13aaa62d7edd3.png603850ae5c16f_html_204ce416d3b4a97.png

(a)A点(b)B点(c)C点(d)D点

图4再生混凝土在各特征点应力云图

3结论

(1)本文通过文献3数据建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力学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2)弹性阶段构件随着位移增加,构件荷载呈线性增长趋势;弹塑性阶段构件水平方向没有明显变形,竖直方向略有压扁;下降阶段构件中部有明显凸出,竖直方向整体被压扁;平缓阶段构件破坏。

参考文献:

[1] 肖建庄.再生混凝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韩林海,陶忠,刘威.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24-34.

[3] 黄翔宇.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许伟,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教授,博士学历,沈阳建筑大学,研究方向:组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