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平远中学
内容摘要:“倍量阅读”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倍量阅读对推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倍量阅读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重策略。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倍量阅读 激发保持 兴趣策略
“倍量阅读”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课本的2 倍或多倍,即所谓的“海量阅读”。按照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素养”的培育,除了课内教学,必须尽量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口味。那如何在倍量阅读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借助诵读,激发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嘉莹先生说“熟于吟诵,你的诗便会随着声音‘跑’出来”。通过以诵显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直观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走进作者的灵魂。在诵读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诵读,不仅要读懂诗歌的内容,还要将文字转化成一系列的画面,读出韵律,深切体味诗歌的内涵。还可以用名家的诵读去熏陶,或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营造一种氛围,设置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短歌行》时,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横槊赋诗”一节,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慨,一代枭雄曹操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诵读此文,学生们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借助诵读,运用教学机智,布置一些新奇而又巧妙的阅读任务,组织开展配乐朗诵活动。拓展经典篇目的阅读范围,积累一定的古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教学篇目中的“1”作为诗歌阅读的教材文本,收集诗歌篇目中的“X”拓展课外阅读,即“倍量阅读”,围绕“1”这个例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计划,提前进行内容的选择,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这样的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架通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带领学生在课上进行阅读、在课下遨游书海。
二、开展活动,强化兴趣。
古典诗歌阅读既能帮助学生从文字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拓宽视野,积累学习经验,又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和谐高效的阅读环境。
竞赛可以增强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表现的欲望,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来促进诗歌的阅读。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歌阅读”的知识竞赛,制作教学视频,策划课外阅读活动方案,成立阅读诗社等方式,开展生活化校园诗歌阅读活动,加强社团内部成员关于阅读的学习。开发家庭课堂阅读鉴赏,形成学校家庭互动模式,实现从学校辐射到家庭与社会的阅读的推广,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乐趣。还可结合开展的阅读训练,定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阅读比赛,适当加分奖励等,保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安排各种有意义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猜、传统节日颂歌等一系列活动,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周,发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的凝聚力,开阔阅读视野。借助学校的国旗下演讲、广播站广播、艺术文化节表演等常规活动推广阅读教学。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吸引力,使学生收到学习古诗文变“苦”为“乐”学的教育效果,不断强化其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
三、创设氛围,注重方法。
教无定法,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可不必拘泥于“寻章摘句”,更重要的“授之以渔”,创设良好的古典诗歌阅读氛围,注重方法,提高阅读技能。
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身处浓浓的古诗词阅读氛围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搭建不同的阅读交流平台,如诵读汇报展示平台、人物形象交流平台等,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分享阅读,找到阅读的乐趣,进行主动阅读。教师首先要先吃透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让学生觉得自己“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增加他们往下读的动力,使学生感受丰富的阅读内容,从而直观感受阅读的力量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重阅读方法,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深邃与空灵。或读两三遍、或快读、或细读、或跳读、或吟诵喜爱的句子,学习其丰富的语言词汇及观点内容。以阅读带动文本的教与学,掌握理解古典诗歌内容、情感,鉴赏其艺术手法。倍量阅读拓展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学习同类诗歌,要就其构思、章法、题材进行不断的分析、咀嚼、鉴赏,异中求同,归纳其共性,还可“同中辨异”, 让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更是古诗文阅读的灵魂。要让学生从本质上激发和保持对诗歌阅读的兴趣,须让其真切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认识到诗词阅读的价值。我们不仅要敢于尝试和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还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改进阅读教学方式,实现实用性与趣味性相彰,知识性与多样性结合,让学生从乐趣中习得诗词意蕴,收获智慧。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素养读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张秋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