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际轨道健康产业城站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2
/ 3


珠三角城际轨道健康产业城站建筑设计

肖原

(中铁二局集团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城际轨道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在追求建成速度的同时在设计建设和使用中均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主要介绍了珠三角城际轨道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工程健康产业城站车站建筑设计,探讨了该站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体会、以及本站一体化设计与TOD开发、与周边的交通接驳。

关键词:城际轨道 一体化设计 TOD开发 交通接驳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程度稳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口聚集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膨胀,城市群间产生了明显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大城市如广州市为中心,周围城市承担相应功能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发展新模式。城市群区域经济圈的形成,使得区域间、城市间的交流往来更为密切。众多因素刺激着人们对于出行方式也有了新要求,对旅行的快捷方便、安全舒适也越来越重视。城际轨道以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少、安全舒适的特点,能实现城与城或者区域内“一小时通勤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根据有关规划,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广州至深圳、广州至珠海为主轴,与港澳相衔接,放射与环状相结合的交通线网构架,联通珠三角9个地级以上城市。线网总长度约599公里,投资超过1000亿元。日前,新白广城际铁路线下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广佛环线城际铁路等新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重点项目也全面推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603db08f9bafb_html_5fe4c90b54264278.jpg


























图1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图

1.工程概况

1.1、项目背景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新白广线(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城际铁路工程正线全长78公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广州市东北部的花都区、白云区、黄埔区、增城区境内。全线设车站13座。项目建成后,从新塘站至白云机场仅需20分钟,从广州北站至白云机场仅需7分钟。






603db08f9bafb_html_7806348d09f1489f.png






图2 穗莞深城际轨道(新塘至广州北段)线路图

(健康产业城站位置用 标示)

1.2、健康产业城站概况

1.2.1站点类型

健康产业城站为穗莞深城际(新塘至广州北段)的越行站。

1.2.2地理位置

健康产业城站位于白云区,地处白云区东部帽峰山地区,山水田园兼备生态环境优越。

1.2.3站场规模

站房中心里程右DK70+893.518,车场设计规模为两站台面四线。设210m×16m(局部6m)×1.25m站台2座。

1.2.4聚集人数及车站类型

聚集人数1000人,高峰小时发送量1710人,中型城际车站。

1.2.5车站轨顶标高(85高程)

本建筑物站台临轨道侧完成面设计标高-0.260m相当于绝对标高53.160m;轨顶标高-1.510m相当于绝对标高51.910m;地面标高53.300m;进站厅室内完成面标高53.420m ;高架候车厅室内完成面标高62.120m。


2、健康产业城站建筑设计

2.1平面设计

总平面设计——

本站位于规划健康大道东侧,现状周边为农田、丘陵,地块被线路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北部广场为商业商务办公远期预留。根据车站周边建设条件及客流特点,南侧中部为站前广场,同时布置进站侧广厅以及物业开发楼和宿舍综合楼,如图所示:















603db08f9bafb_html_fa26f50726e21f01.png











图4 健康产业城站效果图

站厅层平面设计——

不同于一般的路侧站,健康产业城站厅分为两个部分,由进站侧广厅以及高架候车厅构成。进站侧广厅通过地面连廊将站房与东西两侧的物业开发楼及宿舍综合楼联系起来。进站侧广厅与顺轨方向和站台方向垂直,在面向大厅处设置人工售票室及自助售票室,并退出两跨的开敞空间,方便旅客购票,留有人员聚集的余地。客流通过一组楼扶梯及无障碍电梯可上至架空在轨面上方8.7m标高的候车大厅。在侧广厅靠近站台侧设置补票室、生活水泵房及水箱间、站台门控制室、消防控制室、FASBAS机房及配线间等设备及管理用房,其中站台门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向站台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消防水泵房设置在地下一层。高架候车大厅面向公共区设置公共卫生间及旅服,公安驻站民警室、客运值班室及办公用房,便于车站民警与管理人员与公共区的联系。高架候车大厅内的少量设备用房则采用内走道与侧广厅内的设备用房相连。

站房夹层平面设计——

侧广厅层高14m,为充分利用空间,设置夹层,夹层布置有工作人员卫生间、间休室、办公室、站长室、会议室、工务维修间、工务备品间及配线间,均为和公共服务功能联系紧密的设备及管理用房。这些房间均通过内走道与一层的管理用房和高架站厅的设备用房联通,并通过两部疏散梯可直接疏散至室外。

站台层平面设计——

健康产业城站是地面站台,站台层设1.5m高安全屏蔽门,站台长为210.8m,屏蔽门长190.6m。处在高架站厅轮廓线下部的站台宽度为16m宽,两端侧站台宽度为6m。站台上方两翼的雨蓬盖板正好作为高架候车厅的疏散平台,为增加轨行区光照,在两侧盖板各开两个矩形洞口透光。

屏蔽门两端外侧均设有足够的空间供列车驾驶员工作使用,站台端部设有下股道楼梯,供紧急疏散和工作人员使用。站台两端头站台门范围外设置防护栏杆,防护栏杆距线路中心线距离满足限界要求。高架站厅下部梁底到轨面距离最小处为8.36m,满足城际铁路限界要求。

2.2客流组织

进站客流由侧广厅进入车站,通过楼扶梯及无障碍电梯上至高架候车厅,再由候车厅两边的闸机和通道通过两组楼扶梯及无障碍梯下至两个站台乘车。





603db08f9bafb_html_e53d7bab4ee43e61.png





图5 健康产业城站二层平面图

出站客流则通过地道将二站台的客流导入一站台,由侧广厅侧面出站通道出站或者补票出站。





603db08f9bafb_html_364f14111c550b20.png





图6 健康产业城站一层平面图

2.3立面设计

健康产业城站立面的设计遵从“美观、适用、经济”的原则,遵循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进站侧广厅屋面与高架候车厅屋面的高差用斜屋面过渡,配合以出挑的屋面线条显得轻盈不死板。外立面材料尽量采用易于工厂化批量生产和现场拼装的构件,外挂铝合金格栅与玻璃幕墙相间相得益彰,结合连接屋面的白色铝板弧形线条丰富了外立面的变化,仿木纹的铝合金格栅下口设计成弧线状,象征着树木自然的生长,寓意着健康产业欣欣向荣。

2.4方案技术经济指标

本站站房建筑面积为4941㎡,地下消防水泵房面积为214㎡,轨行区盖板建筑面积:5533㎡;建筑高度19.72m。


3、健康产业城站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和体会

结合笔者参与健康产业城站建筑施工图设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一些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3.1站台通风和采光

本站站台完全位于轨行区盖板下,虽为地面站,车站空间开敞性较好,但通风和采光仍有不足。列车进出站时在车头和车尾位置将产生局部的气流变化,就如同“活塞”的效果,本站为地面站,“活塞风”对乘客的影响远小于地下站,但是列车在站内停留时依然会排放气体,因此在健康产业城站设计中,在两侧轨行区盖板上开两组空洞,即灵动了盖板上的空间景观,又可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对改善车站环境有益。

3.2轨行区盖板排水

轨行区盖板相当于站台雨棚,同时又是上人屋面,面积较大。在华南地区雨水充沛,径流大,因此要充分考虑雨水的及时排除。本工程采用有有组织重力排水将水流引导到站台柱,沿着站台柱下落到站台雨水井实现排水。每侧轨行区盖板面积2800平方米,设置30个雨水口,按暴雨重现期50年、降雨历时5分钟、暴雨强度724.82升/秒.公顷、雨水流量202.95升/秒及730.62立方米/小时计算,每根雨水管立管平均水量为6.765升/秒,满足需求。

3.3客流流线设计

在设计初期阶段的建筑方案中,考虑侧站房一边为进站厅,另一边为出站厅,但这样做会造成进站及出站的客流在连接一二站台的地道和基本站台处汇集和相互影响。为更好地解决客流流线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城际车站客流进站与出站流线均从站厅穿梭,健康产业城站客流流线将进站与出站流线分开设置,明晰顺畅。进站客流通过进站侧广厅楼扶梯及无障碍电梯进入高架候车厅,再从高架候车厅两端的楼扶梯及电梯下至站台乘车(见图5、图6),如此,出站客流则完全通过地道,两股客流互不干扰。车站不但进站出站客流独立设置,车站的设备及管理用房与公共空间也完全分开设置,设备及管理用房几乎完全通过内走道联系和疏散,视线范围内的公共空间则全部让给购票进站及候车旅服功能,这样办公的流线和客流也完全不会互相影响。

3.4消防和疏散

本工程地下负一层设置为消防水泵房,几乎为无人使用的房间,并且房间面积不足200㎡,似乎可以仅设置一个疏散出口,通过设备区的疏散楼梯间疏散;但加上地下室侧壁建筑面积刚刚超过200㎡,严格按照规范应设置2个安全出口。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5.5.5“除人员密集场所外,建筑面积不大于500㎡、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且埋深不大于10m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当需要设置2个安全出口时,其中一个安全出口可利用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故在地下室设置了一个竖向钢梯从一层办公室靠外墙侧直通室外。

本工程高架候车厅北端为远期规划预留了进站接口条件,但目前尚未实施,因此候车厅北侧端部人员的疏散距离会超过37.5m。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候车厅北端靠外墙设置了一个封闭楼梯间直接将人员疏散至室外地面。楼梯间在紧靠站房外侧采用单跑梯,亦不会影响远期旅客上站平台的实施。

在健康产业城站消防设计中,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视,在检票闸机旁应设置净宽1500mm的疏散门开向疏散方向。在紧急情况下,此门打开,人员可利用进站通道疏散室外轨行区盖板,同时此门也可供工作人员或特殊人员出入。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公共建筑的外墙应在每层的适当位置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本工程在靠近消防车道的外墙侧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了2个消防救援窗。

3.5 站房排烟

健康产业城站线上高架候车厅层高10米,采用自然排烟,利用空间顶部的天窗设置电动排烟窗,排烟窗高度在储烟仓以内,同时在最小清晰高度以上,并且满足防烟分区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大于30米。侧站房广厅层高14.7米,采用自然排烟,在外墙幕墙上有韵律地设置电动排烟窗,排烟窗高度满足规范要求,并且排烟口距室内最远点的距离不大于30米。高架候车厅内的旅服房间面积均不大于50平米,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可不考虑排烟。

3. 6楼扶梯下部空间的利用

健康产业城站进站侧广厅地面至高架候车厅地面高度有8.7m,楼扶梯下部空间最高处有3米多高,浪费较多,因此可以加以利用作为车站备品间。

3.7健康产业城站一体化设计与TOD开发及交通接驳

健康产业城产业布局以健康产业为核心,配套生活设施、金融商务、餐饮酒店、贸易咨询、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对核心产业进行支撑。根据规划的业态可看出健康产业城站客流复杂,主要有四类:一类是前往产业城的商务客流;二类是前往白云机场、东莞、深圳等的周边居民;三是通勤的周边就业人口;四是休闲养生及生态旅游的人群。因此,本站可运用TOD开发的模式,采用一体化的设计,让公共空间和物业开发共同营造出富有活力的空间,形成一座功能齐全的微缩城市,提升地块及周边的价值。高架站厅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旅客的进出站、售补票和少部分高架站厅必备的设备办公空间;侧站房的主要功能是集散、服务及换乘及车站管理办公空间;大部分四电及其他设备房屋布置在站房东侧的宿舍综合楼1-2层;落地开发主要功能为公寓式酒店,1-2层配套服务用房、商业用房。侧站房、宿舍综合楼及物业开发楼通过地面形式的TOD连廊相接形成统一的整体。

健康产业城站是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接驳的TOD站点,有规划新建40米道路等方便的对外交通,交通接驳兼有公共汽车、私人汽车等;接驳通道以中运量公交线路为主,并配备公交站场、公共停车场、出租车站场等接驳站场设施。

健康产业城站通过与公交场站、出租站场、白云机场等的接驳,使得城际铁路客站与城市内部外部交通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内外交通联系的纽带,建成后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综合TOD项目。


4. 小结

本文结合健康产业城站建筑设计实例主要探讨了TOD城际轨道车站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和心得体会,分析了与周边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开发结合模式及交通接驳,作出以下总结以期为类似项目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4.1、车站设计需要结合TOD开发业态及客流特点综合考虑。本站一反进站客流与出站客流均通过站厅有所交织的常规设计思路,将进站人流通过楼扶梯引导入线上高架候车厅,高架候车厅引入商业空间,增加了空间的活力;出站则通过地道将一二站台客流汇集到侧站房出站通道,并且通过连廊联通了物业开发楼,聚集了人气。高架候车厅北侧预留接口,因此可连接来自城市两个方向的客流,具有优势。

4.2、城际轨道车站作为一种近年新兴的建筑形式,与传统的民用建筑有相当大的区别,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设计单位都处在探索阶段,尚存在不少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设计中的一些构造标准做法既要满足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同时要遵照《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等轨道交通领域的设计规范规定的标准执行。针对站点不同的情况,还需合理解决前文所提到的通风采光、消防疏散、客流组织等问题。

4.3、TOD城际铁路综合体可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空间有序增长。目前,我国主要省会城市已进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高峰,TOD物业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设计机遇及挑战。城际交通车站与周边地块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客流具有互补和联动性,通过一体化设计,对横向、纵向空间进行整合优化,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车站管理及设备用房与物业开发整合设计,可减少占用城市界面,美化城市景观。在今后实践中要因地制宜,进一步促进城际轨道交通与地块有机结合,创造高效又富有活力的城市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 50016-2014

[2]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

作者简介:

肖原(1988-)女,汉族,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专业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景观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