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第二教工幼儿园,云南省昆明市 , 650231)
案例再现:
锴锴是一名4岁的男孩子,爸爸在杂志社工作,妈妈自营一家服装店,姐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父母平时工作较忙,下班回家后一直忙于辅导姐姐功课,所以锴锴一直由奶奶在老家带大,直到进幼儿园了父母才把他和奶奶从老家接到城里。
一次区域游戏时,我听到了建构区里突然的哭声,急忙跑过去查看情况,原来是锴锴和阳阳搭建各自的城堡时,因为都需要用到一块绿色的积木而发生了争执,锴锴说“这是我的,我就差这一块了”,阳阳也不甘示弱“老师说幼儿园的玩具是一起玩的,我要用它来当滑梯”,“不行,你给我拿过来”说着便上前想从阳阳手中抢走玩具,阳阳虽紧拽积木但最后却还是被锴锴推翻了坐在地上,接下来就是建构区里阳阳的哭声。看见我跑过来,旁边大一点的妞妞指着锴锴说“老师,就是他抢了阳阳的玩具,还把他推到了”,旁边的几个小朋友也连忙和我告状“老师,锴锴是坏小朋友,他上次就把我的图书撕坏了”......建构区里议论纷纷,大家都认定锴锴是个坏孩子,还没等我听完,只听见锴锴大声哭着嚷着“哼,我不要和你们玩了,我要奶奶,我要奶奶”,说着便抹着眼泪跑到了楼梯口,一个人抱着头嚎啕大哭。安抚了建构区的阳阳和其他小朋友后,我连忙跑过去蹲在锴锴旁边想办法开导他,但好像都不起作用,他听到我的劝导后哭声越来越大,还不停地说要找奶奶。
在开学的2个月时间里,我总能听到孩子们向我告锴锴的状:打人、抢玩具是最典型的行为,孩子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认为他不是一个乖孩子。虽然每次老师都会有意识的引导,但效果不佳。结合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决定与锴锴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家园访谈。于是,我特意约了锴锴的妈妈,请她到园一趟,从交谈中我了解到,锴锴因为从小就由奶奶带,对奶奶依赖较重,即使从老家回到城里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依然粘着奶奶。奶奶腿脚不便又怕孩子磕着碰着,所以基本都是带孩子在家里看电视,户外游戏和与同伴交往的时间相对很少,爸爸忙于工作,妈妈又要操心姐姐功课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周末也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在经济上,因为年龄小,锴锴想要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满足他。只要孩子不高兴,奶奶就第一时间去满足孩子,而爸爸妈妈就会以“买玩具”让孩子高兴。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认为锴锴现在的社会性发展较弱,缺乏交往、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任性是最明显的特征,平时父母疏于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正确引导,导致孩子身上的缺点也让同班小朋友觉得不喜欢,所以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教育策略:
一、.接纳孩子的行为,了解原因
3-6岁幼儿与同伴发生打人、争抢玩具的行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原因,是因为家庭环境导致的,还是与同伴不能友好协商、还是为了好玩、还是因为记仇。针对不同的原因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关注重点,比如在以上案例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起案件的原因是交往技能的缺乏,两个孩子不能很好地协商玩具怎么分享,由此引起的一个小矛盾。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平日的教育中多多留心,一要给孩子足够量的玩具,二要交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能,当玩具不够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一起想办法,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玩具,你玩10下换另一个小朋友,这样就能大幅度地降低类似现象的发生。
二、适时引导,感受他人情绪
当孩子因为争执发生矛盾时,引导孩子站在对方角度感受他人情绪重中之重。小班幼儿初入园,情绪较为敏感,还不能很快地理解同情她人,教师可以在平日的教育中,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的方法引导孩子去感受别人难过时的情绪,并交给他们正确的交往技能。“对不起”“请”“可以吗”这些词都能引导孩子们更好的去尝试和平交往。上述案例中,当锴锴情绪稍微冷静下来,教师就可以用关心的语气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说一说对方小朋友的感受,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家园共育,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中提出:“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这也是为日后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正是孩子跨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与家庭的双重配合,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孩子习惯能否养成。以上案例中,通过访谈可看出锴锴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与自己有关,孩子看似物质条件都挺好,但其实缺乏的是良好的精神食粮,父母的不重视导致了孩子社会性差等一系列问题。
在与锴锴妈妈交谈后,她深刻地意识到孩子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急着问我要怎么办,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尽量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关掉手机关掉工作,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鼓励他与同伴交往;二是带孩子读一些有针对性的绘本,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能,如:《生气的亚瑟》、《对不起,朋友》、《好朋友,一起玩》等等;三是改掉什么都满足的教育习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时候胜过一个玩具的重要性。
四、关注孩子,给予表现的机会
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同伴对孩子们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除了模仿学习与交往,孩子们也能在集体中感受快乐,有初步的归属感。上述案例中,显然孩子们口中的锴锴都不是一个乖孩子,经常出现的打人、抢玩具让锴锴身边的好朋友都慢慢少了。我曾几次私下与锴锴交谈,问他喜欢幼儿园吗?他说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因为只有老师和他玩。那么我在想是否可以想想办法改变孩子们对锴锴的看法和态度呢?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给锴锴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务,鼓励他为集体服务,在一次次的“值日生”“小帮手”中,锴锴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的表扬和肯定,他越来越活泼了,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他了。
在接下来的2个月时间里,我坚持用同样的方法引导他,渐渐地,孩子们眼中的“坏孩子”不见了,现在在区域游戏中,你能随处可见他的身影,瞧,他还当上了“秩序小组长”呢,热情地帮其他同伴收放玩具,现在,他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做“小标兵”。
作者简介:谢秋霞,女,籍贯:云南昆明,生于1993-12,职称: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