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工务段计划财务科
摘 要
随着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对工务段所负责保障设备安全达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近几年来,工务段生产维修管理中存在着天窗作业时间对完成生产维修任务的限制、自然环境和突发情况对生产维修的影响、人员减少和老龄化对生产维修的制约问题。如何在当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盘活工务段现有资源,进一步推进工务维修模式改革的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任务,使我们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天窗时间 自然环境 人员 优化资源 维修模式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铁路精细化管理的不断加强,安全责任越来越重大,铁路在交通领域位置愈发突出,对工务段生产维修的要求是越来越严格。但随着近几年来工务维修面临的天窗作业时间对完成生产维修任务的限制、自然环境和突发情况对生产维修的影响、人员减少和老龄化等突出问题,使得工务段安全生产、维修施工受到约束。
一、工务段生产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天窗作业时间有限,给生产维修任务的完成带来挑战
目前工务段实行“全天窗”修理模式,限界区域内所有作业项目均纳入天窗点内执行。工务段各项维修及施工作业都需依靠作业时长保证工作量的完成,但是每条线路天窗时间有限,且天窗数量有时会因特殊原因随时下调。例如北京西工务段所管辖丰沙线、京原线、大台线天窗时间于2019年1月发生调整,调整后丰沙线每周天窗数量由3个减少为2个,京原线每周天窗数量由5个减少为3个;天窗总时长丰沙线每周减少60分钟,京原线减少90分钟,大台线减少630分钟。天窗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对维修、施工作业带来影响。
天窗作业时间的限制以及数量的减少对工务段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再加上有时天窗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导致病害不能在黄金的时间内解决,给设备带来安全隐患。
2.自然环境复杂,临时突发情况多,对生产维修带来不可控因素
一方面,由于工务段负责线路、桥梁、隧道等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的特殊性,维修作业人员基本上都是露天或者隧道涵洞这种恶劣的作业环境下完成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对一线维修作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现场除了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压力,还要应对自身的人身及作业施工安全压力。
另一方面,工务段面临的临时突发情况也多,像恶劣天气下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显现,例如:防洪期的路基坍塌、护坡损毁问题,冬季线路断轨问题,夏季线路胀轨跑道问题,道岔轨件伤损问题等等,一旦发生影响行车安全的设备病害是要在保安全的原则下及时整治和消灭设备病害的。这对工务段的材料、人工消耗是一种额外负担,这些临时突发情况会对工务段生产预算自身控制造成影响。例如进入冬季,工务段面临着防断准备工作,温度的变化对钢轨、道岔轨件的伤损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北京西工务段2016年-2019年道岔轨件伤损数量统计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几年道岔部件伤损的数量是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更换道岔部件费用单价成本较大,如60kg/m 9#全贝钢道岔轨件价格:尖轨2.69万元/根,基本轨2.2万元/根,而且具有可生产这类材料的能力、资质的厂家很少,一些材料只能从少数的几个厂家采购;而一旦道岔轨件临时出现不可修复的伤损,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这是必须要及时进行更换的。
3.人员锐减、老龄化严重,制约工务段生产维修
近几年来,随着工务段人员交替,每年退休人员呈现递增趋势,人员老龄化日益严重;近几年,铁路除了招收对口专业大学生以外,未对社会进行招工,而新入职的大学生人员数量增幅对退休人员的减幅来说是差别巨大。虽然自2012年开始,北京局集团公司开始外聘劳务工分配至各工务段,但每年的人员总数有限,也无法彻底解决工务段人员锐减问题。以北京西工务段2012年-2019年退休人员、新入职大学生数量为例:
图2北京西工务段2012年-2019年退休人员、新入职大学生数量图
从图2中可以看到,北京西工务段自2012年至2019年退休人员平均每年100人左右,而每年补充的新职人员少之又少,而且北京西工务段近几年劳务工总数控制在240左右人,且按照规定逐年按合同到期人数10%递减,人员减少对工务段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影响较大。
另外,工务段人员老龄化问题近几年也比较突出,而工务段现场作业施工项目大部分为重体力劳动的项目,有的工区甚至连换轨作业的人员都凑不齐,从工务段人员整体数量、结构来看,问题凸显,这对工务段生产维修管理来说制约很大。如图3所示:
图3北京西工务段2019年底一线职工结构情况图
从图3可以看出,北京西工务段一线工人中51岁以上人员数量最多,占比高达35.6%,46-50岁人员数量紧排其后,占比高达23.3%;这说明未来5-10年内北京西工务段一线工人退休数量要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以上可以看出,人员的减少极大制约了工务段生产维修任务的完成。
二、优化资源配置,助推工务维修模式改革
㈠精确化作业,提高天窗作业效率
1.车间统一安排,因每周天窗数量减少,所以计划提报根据天窗时间、设备、季节及作业项目特点,结合管内设备病害状况(包括病害程度、分布),分轻重缓急,制定适合本车间、班组的维修天窗周计划,杜绝过去提报天窗的随意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以减少维修作业的盲目性,本着“集中力量干大活,解决重点问题”的原则执行,充分利用好每次天窗。在天窗作业维修组织上,对每条计划单独制定作业方案,保证一计划一方案,针对不同的作业项目进行详细工作量调查、方案设计,方案计划包含每个参与车间安排的工作量,作业方案包含防护体系建立、作业人员安排、机具安排、作业质量要求、作业流程、风险项点、作业过程中注意事项、作业完毕质量回检以及应急预案等内容,确保维修作业效率。
2.推行单元修,天窗点内每次作业分区间、股道、岔区等单元进行作业(也可根据每个单元的工作量和作业人数进行调整),控制好作业范围,尽量减少长距离移动频次,应做到天窗修完成的每段线路保养项目要全,质量要高,不留尾活,以延长维修周期。
㈡着眼内部,挖潜提效
1.面对自然环境约束下的露天维修作业以及人身安全压力,加强对人身安全、施工作业安全的教育,本着“管生产、更要管安全”的理念,通过一系列安全警示宣传教育活动,让“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强化对现场施工作业环节的过程控制,严格制定作业前的预想机制,制定作业环节的安全把控措施以及施工完后的收场措施,现场标准化作业;同时,应对不同的恶劣天气配备配全现场作业劳保用品,如冬季发放防寒鞋,夏季发放防暑降温用品,施工发放防砸鞋等。通过环环把控来保障人身安全以及施工作业安全。
2.面对工务段各种临时突发情况造成的材料、人工成本的增加,且材料支出费用高居不下这种情况,一方面加强设备保养,通过采取一些手段方式来延长设备使用周期,从而降低内部成本消耗,通过内部消化来满足一些临时突发情况所造成的维修成本支出需求,如对钢轨重点地段进行涂油,更换新型胶垫来改善轮轨关系,对道岔部件进行周期打磨以及对部分伤损部件进行焊补,以此来减缓设备病害的发生,从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以北京西工务段为例,这几年每年要为丰沙线、京原线正线钢轨涂油项目花费227万元,就是为了减少钢轨磨耗,从而延长钢轨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加强对材料采购的层层把关,“本着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的思路,结合近两年来铁路材料采购通道的多样化,如2018年开通的“京东慧采”,2019年开通的“苏宁易购京铁商城”,2020年开通的“国铁商城”,一般材料的采购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与“京东慧采”、“苏宁易购京铁商城”、“国铁商城”等平台之间的对比进行仔细甄选,结合之前采购过的不同厂家之间的返修率对比,最终选择最适合的厂家进行采购。
再者,统筹全盘,结合工务段年度工作重点任务,“抓重点,控一般”,优先解决危及行车安全的设备隐患,包括各种临时突发应急情况,其次结合全年重点工作分清主次,在年度预算内分轻重缓急的安排,一切以“保安全、保稳定”为前提,如遇到自身无法消化的临时超预算项目,及时上报集团公司说明情况。
㈢优化布局,深化维修模式改革
1.打破工区划界“壁垒”,实行工区合署作业;即采用联合多个工区、合署作业的方式开展,在制定合署作业计划时,由车间主任亲自组织编制,根据维修工作量,联合管内工区人员、机具进行作业,杜绝零散作业,集中力量消灭线路设备病害,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维修任务,确保完成的作业质量达标。
2.对各工区配全配足机械、机具,通过机械化作业来提高各项维修生产任务的效率,从而弥补人工的不足。以北京西工务段为例,自2017年以来利用更新改造、成本资金对各车间工区生产机具的投入不断增多,对小型养路机械维修的费用不断在加大,如图4所示:
图4北京西工务段2017-2019年机具更新投入图
3.通过工务段对业务外包政策的研究部署,对一些能外包的生产项目进行业务外包,外包对象为社会上具有相关业务专业资质且拥有良好信誉的单位,从而解放工务段部分生产人员压力,平衡工务段整体生产经营任务。以北京西工务段2018年为例,北京西工务段针对业务外包进行专门研究,决定对工务段管理权限范围内但自身没有充足的人员、时间来完成的业务项目进行外包,共计制定出23个业务项目外包,项目金额611.56万元,较2016、2017年外包业务数量明显有所提升,主要为线路、桥梁路基维修项目,如线路钢轨曲线涂油等。
4.针对不同工种加强一线作业职工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同时,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实操演练,理论结合实际,使每一名职工都具备相应的要求。以北京西工务段为例,这几年来北京西工务段不断加大职工专业培训力度,特别是对“三新”、“重点操作岗位”等人员,从2017年的各类段级脱产培训班59期/1307人次到2018年的61期/1928人次、2019年的64期/2981人次。每年均逐步加大培训力度。
5.通过优化组织提效率、维修改革促发展,一方面采用车间工区的撤销、重组方式,结合工务段管辖设备维修管理现状,对生产布局进行调整,摒弃过去一些工区“零散、闲置、不集中”的现状。以北京西工务段为例,自2018年以来进行了两次生产力布局调整,一共撤销了3个线桥车间、24个线路桥梁工区,由过去的20个车间/89个工区调整为现在的17个车间/64个工区,被撤销工区的职工补充到剩余的工区当中去,解决了过去一个工区干不了活的问题。通过撤销、重组的优化生产力布局方式盘活维修生产作业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车间“专业检、集中修”的维修作业模式,实行检养修分开,提高维修作业效率。例如自2018年以来北京西工务段对10个车间成立了车间检查工区,明确检查周期,对车间管内线路设备,由车间副主任带队每月全覆盖检查1次,每月检查工区对重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对关键设备和薄弱处所、死角设备重点检查,并对未及时进行整修的问题纳入车间问题库,作为检查重点加密检查,通过充分发挥检查工区检查职能,为车间维修作业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三、结论
通过精细化作业、内部挖潜提效、优化布局、深化维修模式改革,对各项生产任务的综合平衡和落实以及责任分工,实现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在生产管理中目标一致和协调配合,保证运输生产与经营、投入与产出、效率与安全、近期和远期目标的有机统一;将企业的全部资源统一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范畴,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全面规划和全过程控制。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能有效缓解天窗作业时间限制的问题,能平衡突发情况下的经营与安全关系,能缓解工务段人员减少、老龄化的形势下维修作业压力,为有效推进工务维修模式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这样既加强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又确保了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的实现,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设集团公司“首善之局”助力,实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目标。
六、参考文献
[1]付永庆.“检、养、修”分开维修模式在南阳工务段的应用[D].华东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