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互联网技术在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诈骗。在校大学生常常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对象。本文对学生由第三方平台引发的网络诈骗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妥善处理并解决网络诈骗案件的具体方法,并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对诈骗信息的辨识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等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对网络“钓鱼”的策略,为网络诈骗案的应对提供参考。
关键词:借贷平台;移动互联网;网络诈骗;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信息即时传递,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深受网络诈骗的困扰。据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经历过网络诈骗,部分学生一年内可能经历多次网络诈骗,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网络诈骗会进一步引发学生安全事故及身心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在校师生的广泛重视。
1.网络诈骗案例介绍
2020年10月12日,宋同学正在玩一款名为《女皇陛下》的游戏时,有一游戏好友私信问其是否愿意出售游戏账号,其同意后添加对方QQ,并商定以3500元出售其账号。对方让其在百度搜索一个第三方平台并注册登录,宋同学根据对方指导将其游戏账号挂到平台后不久,发现平台账户有3500元到账,但是无法提现,客服称其输入的收款银行账号错误,账户被冻结,宋同学便按照客服要求分多次向指定账户转账7000余元,转账后宋同学发现仍无法提现,发觉被骗,遂报警。
宋同学因心理素质差,在毫无准备情况下,突然接到骗子电话,一时心慌,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按骗子要求的步骤进行操作,一步步迈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次向对方账户 转账3000元不等。待学生幡然醒悟时,已累计向对方转账7000余元,此时学生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立即拨打对方电话,却无法接通,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
2.网络诈骗案例的解决与应对
2.1本案例处理过程
2.2.1第一时间联系骗子,判断事件属性。
本案例发生后,该生立即联系辅导员,详细告知事情的发展经过。随后辅导员让学生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多次联系对方,均无回应。随后查询对方微信商城公众号,并联系该账号所对应的商城客服,得知其仅是一个挂名商家,账户注册时无需实名验证,导致各类虚假商家滥竽充数,各种虚假信息性也因此显得更为隐蔽。为了进一步确定案件是否为诈骗,辅导员再次通过网页查询这个第三方平台的性质,显示均为网络借贷平台。辅导员结合事件过程 和日常对诈骗信息的积累与认知,确定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网络诈骗。
2.2.2安慰学生,及时联系家长,告知领导。
理清整个事件后,辅导员明确告知学生被骗的事实,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和思想开导,积极面对该事件,疏解该生因受骗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经济损失双重打击。待学生情绪稍微稳定后,辅导员联系家长并告知实际情况,同时向学院相关领导汇报该事件全过程及处理办法,听取处理意见。
2.2.3报警立案,妥善处理案件遗留问题。
待学生情绪稳定后,辅导员陪同学生到当地派出所报警,配合民警详细记录整个案件的经过,请求立案调查,尽量追回资金。随后辅导员再次与学生家长联系,请家长配合学校,共同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避免学生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过激想法。同时嘱咐舍友密切关注该学生情绪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与班委、辅导员联系。
2.2案例处理结果
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告知事情,并归还男友的3500元。在辅导员和家长共同开导下,该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还将自己的遭遇写成日记,时刻告诫自己吃一堑长一智。根据网络诈骗立案流程,该生将微信上的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等全部截图发给警方,积极配合调查。虽然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大增加了案件的破案难度,目前为止还未能侦破案件,追回被骗资金。但结合此次案例,辅导员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网络防骗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提高网络防骗意识和能力,增强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同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突发情况,起到了一定效果。
3.大学生网络诈骗应对策略
经过此次突发诈骗事件的处理,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辅导员一方面感叹学生的单纯无知,另一方面也对自身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总结大学生网络诈骗应对策略。
3.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个人信息极易受到泄露,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平时遇到填写问卷、注册会员、兼职招聘、购物抽奖等情况,常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在对对方未了解的情形下,依然不加思考,就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学生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引导教育,树立个人信息作为自己的专属标志,是一种不容侵犯的人身权利,不能轻易泄露的意识。通过积极开展入学教育活动、安全教育会、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重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系统讲授防诈骗知识,增强学生个体防范意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登记个人信息的情况,应仔细斟酌,辨别事情真伪。
3.2 增强学生对诈骗信息的辨识能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应多收集一些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及案例以教育警醒学生,如兼职刷单、网络借贷、网上购物、QQ 盗号冒充熟人、办理各类证书、抢红包等等,让学生熟知常见的骗局,以此增强学生对于诈骗信息的认知度与辨识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诈骗事件的关注度,可开展网络诈骗防范技能的专题教育会:如可在征求遭遇者同意之下,请遭遇者以切实经历现身说法,增强案例实效性;也可向学校申请,邀请一些拥有网络诈骗案相关处理经验的警察,通过讲述诈骗案件事实,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对诈骗信息的辨识能力。
3.3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状态不成熟,遇事极易盲目冲动、好面子,无法听进忠言忠语,而遇到挫折时容易惊慌失措,无法理性应对。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应沉着冷静,理智处理。如可以尝试通过自我心理调试方法来化解困难,有倾诉、听音乐、阅读、体育运动、团体活动 等举措,使不良情绪及时消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愉快开朗的心境。当学生遇到个人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应及时求助于辅导员、同学、家长等人。
4.总结
处在信息化的时代,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这需要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增强学生对真假信息的辨识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洪丽君,欧阳方婷,严心辰,等. 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问题研究—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商情,2017(16).
[2]杨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有效路径研究[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4).
[3]段锟,党敬川. 关于高校预防网络诈骗相关问题的思考[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1).
[4]姜伟军,李蔚然. 大学生电信网络安全状况调查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 15 所高校大学生为例[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6).
作者简介:田静,女(汉族),四川遂宁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