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信义实验小学
摘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有些数学知识以教育的视角看也许比较简单,但却难以融入儿童的认知世界,这是因为教育的逻辑思维方式没有和儿童的思维方式合拍。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构造高效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学习热情 学生认知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认真学习,刻苦专研,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做到真正的快乐学习,我在数学课堂上是这样带着“妙招”和孩子们去“约会”的。
一、巧打比方提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唤起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只有对此感兴趣了,课堂教学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妨试试打比方。
对于学生来说“乘法分配律”是计算当中最难得一种,无论什么时候练习总有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至于在后续学生学习分数、小数的简便运算时候漏洞百出,更加难以理解运用。原因还得从源头找,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一般都是想尽办法怎么概括出来公式,让学生照着公式比着葫芦画瓢,当时学生只是“听明白”了,运用过程中出现错误最多的就是25×(4+8)=25×4+8,而这种“鹦鹉学舌”无意义的模仿让学生没有真正“学明白”。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从“想明白”到“学明白”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兔子a有两个宝宝b和c,如果妈妈把所有的爱同时给两个宝宝,那宝宝当然是很幸福的,如果妈妈只给宝宝b爱,而把宝宝c冷落一边,那宝宝c是何等的伤心(图、算式并茂演示并出示宝宝C哭泣的声音),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感受去观察这样做可以吗?所以说无论何时都不要把妈妈的爱只给其中一个孩子,要学会分配妈妈的爱。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图例的演示,一些画面就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通过巧妙地打比方,让学生体会共情。在此之后就很少出现把妈妈的爱只给一个宝宝的现象了。
课堂中这种巧打比方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我们在讲单位名数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漏洞百出,总是忘记该乘进率呢?还是该除以进率?于是我在课堂上利用 “跷跷板”原理解释其中的道理,给学生出示图例跷跷板,让学生自己去衡量怎样才可以使跷跷板平衡,让学生经过自己探索知道“大数带小量,小数带大量”这样一个关系,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打比方妙招进入课堂,既可以让冷酷的知识变得平易近人,又可以通俗易懂的解决课堂重难点,使学生与数学进行完美的柔性接触,让课堂充满智慧和趣味以及数学味。
二、善于举例促进理解
好的例子犹如明镜般给学生眼前一亮,而且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敲门砖”,更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新知识的一座桥梁。举例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生硬的问题变得熟悉,史宁中教授曾说过:“讲课讲不明白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举例,对一个知识是不是理解呢,最好的方法也是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在导入时举例子,例如在讲“分数除法”学生对一些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妈妈买回4千克樱桃,家里一共三个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得这些樱桃的( ),是( )千克”同学们碰到这些问题真的是屡战屡败,于是我就采取了这样的导入:化分数为整数,把家里一共“三人”改为“两人”,然后再举一反三类似问题,把整数的问题熟能生巧了,接下来再导出涉及分数的问题,学生们恍然大悟,感叹这些讲的都是一类问题,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原来这么简单,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间接的提升了学生数学课堂的幸福感。
我们也可以尝试课中举例,目前课本中所呈现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往往都是老师给学生在灌输知识,学生很被动,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建构,为了每个知识点很好的渗透给学生,我们就需要把“静态”课本内容变成“动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建构,就会收到异常显著的效果。例如“学习人民币”在班上开展小型超市购物,让学生买东西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人民币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只不过都是身边的事情,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帮助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惧怕。
三、重视实践促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自己的一点知识成果转给学生个体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产生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再生产认识过程。如何让学生的“认识过程”既轻松又牢固,那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未知知识的规律,解决新的问题。这样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受、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课堂中对于难以理解又抽象的几何教学内容,实践操作再适合不过了。例如“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大胆去动手、猜测,推出结论,让“抽象”变得“具体”,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体和圆柱的关联,使知识不在空洞,同时学生也摆脱了死记硬背的习惯。我们也可以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学生能正确进行单位互换,但是运用这些单位时候错误五花八门,如:1个苹果重80( )、你的体重重40( ),总要闹出各种笑话。只能说明学生对单位建立的表象还是很模糊的。那么我在课堂中就会准备不同的称以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学生体重等等,让学生自己来体验和感受,就会加深对重量单位的认识。
实践活动其实就是让学生动手摆摆、画画、参观、实际测量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这些由学生亲自参与的求解过程,同时又和其他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四、学科融合促发展
学科融合主要的目的就是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然而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我们如果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学科间的关系那么就会让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例如讲有关数学分数乘法是,我们可以引入下面这句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会利用语文的知识来分析这句话含义,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个别学生会质疑这句话,就会急不可待想探究其中的真理。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记忆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也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也是对劳动技能的教育等等。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学科间的关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我们就可以实现智慧共享,完美塑造课堂。
“妙招”让课堂活跃,充满诗意、智慧和灵性;让教师轻松、把课堂松紧有序抓在手中;让学生热爱,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著作:王建波.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中印联印务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期刊:刘满杰、李晓惠.浅谈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小学数学教育.20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