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襄阳市襄州区池阳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需要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都是难以实施的。所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课程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课程资源、科学课程、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现状
我国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教学资源使用形式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和参考书,不善于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和资源的内容等方面也很不均衡。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而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室内,使得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应学科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所以,科学教师不能局限于通用的教材,还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注意全方位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促使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当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是要教师去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新课程,主要是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学校环境实际,充分挖掘可利用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教学资源。
三、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德行的导师,也是实践的指导者。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校应努力挖掘这些现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载体,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比如科学实验室管理员老师可以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工合作、交流评价等才能;如果是学校的图书室管理员或者是微机室负责人,他可以负责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查阅书籍或是上网收集科学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美术老师及劳动老师来培养学生的制作科学资料卡片、科技手工制作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增长了科学阅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校还应多组织科学课题研究,借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大提高教师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使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是永恒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不受经验束缚的思维火花,以及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本性是科学课里最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所以,小学科学课程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有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的,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研究。这就是小学科学最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3.开放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以及各种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这些课程资源的最大功效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甚至,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像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恐龙灭绝的疑问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
科技馆、博物馆、及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等也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对于这类课程资源,我们应该一方面加强学校与这些场馆的联系,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或是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这类场所、基地与学校的相关课程相结合,或者通过网络和媒体形式作为连接起这些课程资源的纽带。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直观形象的理解,让他们尽情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和广博的文化礼义的教育、洗礼。
4.利用大自然的资源进行开拓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三年级《科学》中的《种凤仙花》《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凤仙花、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凤仙花、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凤仙花”和“大自然中的凤仙花”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