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生物教学培养社会责任的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核心素养下生物教学培养社会责任的原则

潘燕美

漳州市华侨中学,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生物教学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社会责任是生物核心素养四大维度之一,意味着教师要以生物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是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践行培养行为的指导。本文将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结合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实践详细阐述。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培养原则

从千年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核心素养时代的“责任担任”,可以看出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是国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界定了生物核心素养,展现了生物核心素养不同维度的内容,社会责任是其中之一。初中生物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主要阶段。所以,在实施初中生物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切实地联系教学需要,遵循恰当的原则,将社会责任的培养融入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获取生物知识,发展生物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在生活中以应用生物践行社会责任。遵循恰当的原则,是教师将社会责任培养融入生物教学的保障。那么,我们在实施初中生物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哪些原则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呢?

一、遵循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还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原则。新时期国家之所以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实施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和社会责任形成情况,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活动,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为例,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以确定,该节课涉及到生物社会责任中的这些内容: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参与相关事务的讨论。对于部分初中生来辨别真伪、体验讨论是存在困难的。为了使学生们都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教师可以立足学生们的不同情况,适当地降低教学难度,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直观地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生殖发育过程,借此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全体学生能在真实的视频资源的辅助下,整体地认知人类的起源和生殖发展,借此对人类的由来做一个科学的辩证,由此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责任,学会关爱生命。

二、遵循渗透性原则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讲求的效果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形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以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为例,在生物课堂上,如果教师摒弃生物知识和问题解决,采用直接的方式,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形成怎样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违背核心素养培养规律,另一方面导致社会责任培养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在组织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遵循渗透性原则,自然而然地将社会责任融入生物知识、问题解决中,使学生无形地受到影响。此外,渗透原则还强调,培养学生生物社会责任,不能仅仅地局限在生物课堂上,还要把握生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多样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自主感知、理解、内化。

以“尿的形成”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肾脏男孩”的故事引发学生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肾脏男孩”讲述了一个高中生为了购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卖掉自己的一颗肾换取金钱,在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男孩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下降,从而意识到肾脏对人体尤为重要的故事。如此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调动学生的射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有效地走进课堂探寻新知夯实基础。

三、遵循长期性原则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同样是如此。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师生不可能通过体验社会责任培养活动一下子就产生喜人的效果,形成社会责任意识,践行社会责任行为。社会责任是要学生不断地经历学习活动,不断地体验社会生活逐步地积累、形成的。所以,生物教师不能因为没能有效地发现学生们的社会责任形成效果,就否定自己的培养行为,甚至放弃培养行为。而是要遵循长期性原则,锲而不舍地依托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实现这一点,生物教师在组织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充满信心。还要立足日常教学记录学生们的发展情况,通过学生日积月累地发展,发现他们细微地发展之初,并将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做好记录,为高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提供依据。

四、遵循实践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实践是学习者建构直接认知,提升认知水平,形成行为习惯的载体。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不是要教师做表面的说教,告诉学生们什么是社会责任,怎样形成社会责任,而是要打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创设多样的实践活动,驱动学生们将社会责任认知转化为社会责任行为,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增强认知,同时塑造良好行为,提升社会活动参与效果。此外,教育部门在提出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时候,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驱动学生更好地适应终身发展,更好地体验社会生活。基于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需要教师遵循实践性原则,联系学生的社会责任发展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实现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学会践行社会责任行为。

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立足种子萌发的条件该内容,教师可以先将学生们划分为四人小组,引导他们合作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交流,对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进行假设。在学生们合作交流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他们总结出的假设,进一步地指导分析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将非必要条件剔除出去,假设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必要条件。接着,指导学生们在小组继续交流,合作制定出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方案。紧接着,学生们各自选择一个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操作,探寻假设是否合理,从而确定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样的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与种子进行互动的过程,通过体验互动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种子萌发上,对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探究,自然而然地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笔者可以将课堂操作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继续观察种子萌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是教师组织生物教学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遵循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长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进而在适宜原则的指导下,践行恰当的培养行为。

参考文献:

[1]周欢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2019(16):61-62.

[2]林贵芳.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分析[J].新课程(中),2019(04):254.

[3]于辙.例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社会责任培养[J].新课程(中),2018(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