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行动研究实例分析:玩陀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大班行动研究实例分析:玩陀螺

季华英

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幼儿园 215128


一个有生命力的主题课程一定是从幼儿的真问题出发,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主动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是一个解决幼儿发展问题的探究过程,并且不断地延续、深化幼儿经验的过程。主题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

一、在行动中发现: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主题

预设主题课程时,首先要考虑预设的这些内容是否让幼儿感兴趣,是否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否能为幼儿建构新的有用的经验。比如在主题活动《我和我的祖国》中,大班的密老师和刘老师选择了民间游戏为切入点进行课程预设,让幼儿对这些游戏进行投票,最终选出了最喜爱的三种游戏:玩陀螺、皮影戏、翻花绳,作为我们接下来的课程活动。

幼儿自己投票产生的课程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保障了幼儿接下来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的热情。本文以“玩陀螺”这一民间游戏为例,分析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如何回应幼儿在探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幼儿构建新的经验,进而推动主题课程的生长。

二、在行动中推进:以探究性学习助推幼儿建构新经验

1.观察幼儿的经验需要,助推幼儿主动学习。

问题描述:我们一起观察了陀螺的外形,发现这个陀螺是一个上圆下尖的形状(圆锥体),在尖尖头的地方还有一个小钢珠,打陀螺的鞭子是一根长长的木条系着一根软软的绳子。仔细看,陀螺的中间还有一个凹槽,孩子们觉得这个肯定是用来缠绕绳子的,但是缠了以后要怎样让陀螺转起来呢?孩子们试了好多遍,发现绳子缠好后把它快速的拉掉,可以让陀螺转动几下,但不能连续转动。(缺乏玩陀螺的经验)

教师回应:求助外援。

幼儿验证:孩子们纷纷回家向长辈请教经验。

通过长辈传授、观看视频,同伴间互相示范等多种渠道,孩子们终于探究出了打陀螺的步骤:一缠、二放、三抽。第一步缠是最简单的,第二步放的时候比较有难度,要速度快,第三步“抽”的动作是真正考验幼儿的时候,要求手眼协调,能够快速连贯地抽打在陀螺身上,最好是抽打在陀螺的中间,才能让陀螺更持久地转动。

幼儿园阶段,孩子正是建构各种经验的最佳时期,老师没有直接的揭示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去观察、去学习、去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获取自己需要的技能,也就是为幼儿打开不同的学习通道,符合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相信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方法、技能才是幼儿能够转化并运用的有效经验。

2.回应幼儿的猜想假设,助推幼儿深度探究。

在玩陀螺的探究中,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制的陀螺不是每一个都能转起来的,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猜想:

(1)东东:“可能是因为插棉签的时候偏掉了。”

(2)琪琪:“可能陀螺片离棉签太远了。”

(3)悦悦:“转的时候用的力气太小了。”

(4)子诺:“转的时候棉签没有竖直在桌上。”

教师回应:将不能转动的陀螺与能够转动的陀螺进行比对。

幼儿验证:

(1)比对棉签插在纸片的位置。

发现棉签插在纸片的中心比偏离中心的陀螺转得稳定。

(2)比对纸片在棉签的上下位置。

发现纸片靠转轴下方的陀螺比靠转轴上方的陀螺转得稳定。

孩子在探究活动中产生的自主猜想或假设,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这项探究活动中,对探索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在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正可以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这个时候的及时回应,积极地提供良好的探究条件,让幼儿可以通过观察、验证、记录、调整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欲望,顺应了幼儿的学习方式,更有效助推了课程内容向下一阶段的顺利过渡。

3.聚焦幼儿的探究发现,助推幼儿构建新经验。

发现1孩子们在打陀螺时发现陀螺上的星星转动后变成了圆形,红黄蓝三种颜色转动的时候出现了橙色和绿色。于是我们就对转动时陀螺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进行了探究。

  1. 探究形状的变化是否会引发转动时不同的转动方式?

教师回应:制作各种形状的陀螺,记录转动时形状的变化。

幼儿验证:无论什么形状的陀螺转动后都会变成圆形。

(2)探究不同颜色的陀螺转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回应:在陀螺上涂上不同的颜色,记录转动时颜色的变化。

幼儿验证:半红半黄陀螺转动时变称量橙色、半红半蓝变紫色、半蓝半黄是绿色、红黄蓝三等分的圆形转动时变成了灰色。


发现2晨间活动时,东东跑过来和我说:”老师,我觉得在操场上打陀螺,没有在教室地上好打。

幼儿猜想:可能和转动场地的材料有关系。

教师回应:在“百宝箱”中提供麻布、玻璃纸、泡沫板、硬纸板、地垫等不同的材料。

幼儿验证:让陀螺在不同材质的表面进行转动。但是因为转陀螺的人不同,每次转动的方法也不同,很难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教师回应:转陀螺的人不变,并使用计时器进行记录。

幼儿再次验证:两人一组,一人用计时器计时,另一人转陀螺,每换一次材料都要记录相应的时间。

验证结果:在光滑的材料上陀螺转动的相对久一些,在粗糙的材料上陀螺转的不稳定。

当孩子真正进入探究状态后,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每个孩子探究的角度不同,发现的现象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对孩子在探究性学习中突发生成的新目标,也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支持,结合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推动幼儿进一步的操作和验证。

三、在行动中提升:以经验梳理提升主题课程效能

陀螺游戏的学习过程就是幼儿自主而又持续不断建构经验的过程。其中材料的收集与调整、活动的生发与推进,都是源于幼儿的兴趣、需求及发展。整个探究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幼儿内在的兴趣、好奇心、敢于质疑、执着探究等品质。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生活。

通过玩陀螺这个民间游戏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行动研究方面,真正做到了立足幼儿经验的真正需求,依据《指南》的精神,从大自然大社会当中去获得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生活观、游戏观、经验观。对待幼儿各种的困惑和需求,教师给予了及时的回应,并适时地调整探究的方向,积极推动课程的纵深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儿童观的明显转变,让教师们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