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3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

孙何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4051

【摘 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风云变幻,社会矛盾凸显,“危”“机”同生并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挑战新要求,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从注重主体、丰富载体、创新模式、压实责任等方面入手,切实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战、攻坚战。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是系统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模式的思想体系。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教育源和辐射源,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夺取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前沿地带[1]。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研究创新工作机制和措施,使青年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一 重大意义

高校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在一定范围滋生蔓延;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应用,全民自媒体时代到来,各种虚假、错误、有害信息充斥网络,对高校师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综合实力不断跃升,一些西方政客媒体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加剧。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清新时代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西方利用其文化、舆论影响力,加紧对中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和西化分化图谋,近年来更是呈现出由隐蔽渗透转向显性攻击趋势;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类矛盾问题显现,对高校师生认知产生负面影响;自媒体时代,网上充斥各种虚构、有害信息,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影响,重眼前轻长远、重专业轻通识、重成绩轻理想的现象在不少高校师生群体中仍占据一定市场,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较大冲击。

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趋向显性

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中国崩溃论”再度崩溃,“黑命贵”、“群体免疫”、国会山事件频出,“历史终结论”被终结,此消彼长让西方所谓的“民主灯塔”黯淡无光。为此,以特朗普为代表的西方政客推行麦卡锡主义,极力攻击、遏制和孤立中国;大谈“修昔底德陷阱说”和“中国威胁论”,用单边主义、零和博弈代替多边主义和全球化,悍然发动贸易战、科技战;挥舞“自由、民主、人权”大棒,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横加指责,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充斥着浓烈的冷战思维。随着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趋于显性,部分高校师生对国家未来发展产生悲观焦虑心理,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产生动摇和怀疑,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甚至出现了排斥情绪。

2. 社会矛盾冲突带来负面影响

客观来讲,我国处在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和冲突一定程度存在,不良事件常见于报纸或媒体头条。比如,暴力执法、贪污腐化、道德缺失等现象;整容意外身亡、漳州大头娃娃、自来水可点燃等事件;一些地区、个别官员抗“疫”不力、懒政无为、特权做派,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发生,虽然只是个案,既非中国独有,亦非新中国特有,但被别有用心之人作为工具,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个别问题扩大化、一般问题政治化,最终把症结和矛头引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不正确”[2],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一些青年师生不能理性分析正确看待矛盾问题,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出现过激言行,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打折扣。

3. 虚假有害信息充斥网络媒体

网络是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的同时,各种暴力、色情、谣言、垃圾和有害信息充斥混杂,由于青年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一旦接触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导致精神萎靡、丧失理想、无心向学。特别是国(境)外反华媒体,利用互联网低成本、高传播、全覆盖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诋毁中国的政治制度,污名化中国共产党;一些所谓的“公知学者”、网络大V,为吸引眼球、获取点击量,“别出心裁”编造谎言制造杂音,对我国长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破坏,同样挑战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

4. 实用主义思潮占据一定市场

受西方自由主义和资本至上思潮影响,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局限于专业成绩和创业技能,信奉实用主义,追逐资本利益,忽视了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导致精神颓废、信仰缺失、伦理物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很大难度。曾有媒体对“95后”一代最向往的新兴职业做过调查,回答“做主播、当网红”的占到54%,他们认为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只要能博到眼球、吸粉挣钱,就可以精致的“五官”代替正确的三观。比如最近的郑爽代孕弃养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因此,必须下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

三 对策措施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布局,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多种形式,传播主流文化,校正价值取向,夯实思想根基,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 牢固确立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

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建设发展的首要位置。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团组织、职能部门和教师队伍的职责分工,形成合力,压实责任,全员全时全域开展工作。学校党委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主责,通过党委会、领导班子会、行政例会,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统筹指导,做好建章立制和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党委各部、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全面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党务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要肩负起骨干和主力军的作用[3],全体党员和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做到尽职尽责、模范带头、善作善成,不留盲区死角,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指导地位

全面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重点的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到教学科研各个环节,确保入心入脑。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主攻手作用,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实践,形成互为支撑、层次递进、全面覆盖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全科育人的目标。加强“四史”学习教育,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实例对比,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青年学生冲破意识形态的迷雾,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观点客观看待社会矛盾。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注重理论运用和实践培育,将理想信念、优良传统、道德伦理等教育拓展到课堂之外,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广大青年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3. 着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养

如果说今天的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4]。要确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筑牢高校教师的思想根基和政治站位,通过动员辅导、典型报告、反面警示、检视问题,讲清社会主义办学的目标任务,讲清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讲清教师党员群体的使命担当,大力倡导“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四个回归”,筑牢潜心育人的思想根基。建强党群干部、班主任、辅导员队伍,抓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坚定、理论学识厚重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教师的政治素养,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模范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切实担负起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引领者和指路人的责任[5]

4. 紧紧把握新形势下网络舆论战线的话语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互联网已成为舆论争夺的主战场,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6]。作为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搭建网页、微信等官方发声平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做到师生在哪里,思想宣教工作的重点就放在哪里。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校园文化价值引导,打造贴近中心任务、贴近师生身边、贴近实际工作的宣教平台。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实时关注各部门、二级学院、学生社团、教工协会等下属媒体,主动发声、积极回应师生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使校园媒体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牢牢掌握舆论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丁振国,陈华文.高校如何应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N].光明日报,2017-2-14(13)

[2]张明杰.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学习习近平关于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17,(2):19-25

[3]李雅鹏.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宜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人文之友,2020,(14):1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http://gs.people.com.cn/n/2014/0910/c183343-22259398.html

[5]辛燕.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J].魅力中国,2018,(40):212

[6]刘建璋.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动员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文化软实力,2020,5(3):83-89



基金项目: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20年度党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J20011)

作者简介:孙何波(1981—),男,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