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困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困境研究

邓应华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为顺利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区分不同课程的特色,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为课程思政提供助力,达到价值引领、品行涵养、普及知识的教育目标。红色文化其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具备价值导向与红色基因,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的育人效果。本文首先介绍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接着指出两者融合面临的教育困境,最后提出打造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强化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困境;解决建议


我党在革命建设期间形成红色文化,而红色文化资源也在此时出现,高校在当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阐述,发现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意识形态培养方面具备的价值。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革命者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其中蕴含制度层面的革命文献与精神层面的革命精神,物质层面的革命遗产(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内部拥有丰富的育人元素,体现追求真理、先进的精神品质,因为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内涵相同——育人,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红色文化资源拥有思政元素且具备一定的导向性,在课程思政中加入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导特性,在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给予正确的引导,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1. 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

  1. 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思政应用到高校教育中,发挥其自身具备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引领,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政治信仰坚定、德育品质优秀的接班人与建设者。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应该在学生思想处于定型的关键时期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从社会层面、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引领学生,促使学生可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触动,慢慢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尚未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必须完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任务。从思想层面进行引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可以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逐渐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将理想信念建立在每个年轻群体身上,如果青年学生一直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会对民族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冲击。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具备育人属性,其中包含高尚民族品格,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红色精神,对学生形成崇高理想信念提供丰富的资源,利用相应资源可以快速促进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形成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拥有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青年学生必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民族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让青年群体承担起时代给予其的任务,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这是课程思政从社会层面促使学生发现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在成长期间,拥有奉献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参与方向活动,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红色文化资源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其中蕴含不怕牺牲、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等,对学生职业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1. 让大学生继承并弘扬工匠精神

高校育人教育重点需要落在学生德育培养上,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渲染逐渐形成道德情操、爱国情怀,可以拥有工匠精神,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承接振兴民族的使命课程。思政具备育人功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予以指导。

工匠精神是学生应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其理念在于追求完美、做事专注,工匠精神传递的是执着、敬业、诚信等内涵。培养青年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同时,还会让学生逐渐形成坚毅的品格与持之以恒的品质。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选择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共产党人严守党纪、公而忘私的精神,在不同时期为完成时代任务,让学生通过资源深切感受共产党人无私奉献、敢于斗争、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形成工匠精神期间,合理的应用红色文化资源,因为红色文化资源与工匠精神均具备开拓创新、奉献等内容,两者可以在学生精神培养方面互为依托,让学生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感知工匠精神,成为促使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教育媒介。

  1. 帮助大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在十八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4个自信中的基础,也是传承民族的关键所在。人在本质上是拥有文化的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对文化自信给出的概括内容,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有文化的人,以文育人是高校在未来教育中应该体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传导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建立在青年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文化认同是对主导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认同。课程思政在教育期间发挥文化引导作用,通过德育内容进行价值引导,让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德育意识。在课程思政教学期间,配合隐性教育利用人文关怀,将文化底蕴、科学精神等文化资源传递给青年学生,落实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教育工作。红色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可以应用长征等故事进行德育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在长期积累中拥有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可以成为青年学生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予以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完成意识形态认同,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1. 校园文化建设进程缓慢

学校文化拥有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文化环境、文化特性进行思想引领,传递文化内涵,提高育人教育工作的效果。红色文化资源、校园文化课程、校园文化在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方面都有着促进作用。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的纽带作用,使两者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展迟缓,无法完成连接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任务,高校没有在互联网络大范围普及的背景下,从网络层面完成校园文化建设,自媒体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与渠道,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的频率较高,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网络中,学校没有合理的应用校园网络推广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资源等内容。另一方面,高校的校报也没有涉及到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内容,高校在信息传播方面拥有很多渠道,但是相关渠道并没有进行思政内容的推广工作,影响到高校红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1. 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开展课程思政,并在其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希望借此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价值。目前,发现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没有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其中与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不足有极大的关联。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如果自身文化素养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进行。

红色文化素养其中包含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红色文化素养需要在实践与学习中积累,从人的举止言谈中可以体现出价值取向、个人品德、胸怀等涵养。高校教师虽然拥有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教学素养,但是因为对红色文化素养培育不足,所以无法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元素,与课程思政教学相结合,满足课程思政教育任务。如果教师在课程思政进行期间,无法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时代元素,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教学方式,难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人员普遍存在红色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针对此种问题快速作出反应,否则教师在红色文化素养不足的前提下,无法细化红色文化资源,展现其中蕴含的教育元素,使教学工作在资源设置不科学的情况下,因为课程内容枯燥、空洞,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1. 协同育人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角度同时推进,各渠道、各课程应该相互配合,建立系统的教育体系,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宣传部等部门应该积极的响应思政教育工作,按照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但是高校在发展期间,因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联动性较差,致使思政课程难以全方开展。除此之外,院校的各部门配合程度较低,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各学科按照各自的教育任务以及实施方式进行,因为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难以发挥出来。

  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

  1. 打造红色校园文化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期间,以红色实践活动与红色文化教育为主要形式,在学校内部营造红色氛围,积极的开展网络教育宣传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平台进行推广,在学校积极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开展辩论会或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各类形式营造红色文化氛围。高校还应该积极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建立文化建设方案,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不断对方案进行调整,由此合理应用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 强化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课程思政能否获得预期的育人效果,教师在其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保证教育人员拥有红色文化素养,从而合理的应用红色文化资源为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支撑,发挥红色文化精神孕育与价值取向引导的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教师应该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知识底蕴,掌握学生当下的心理状况,为了达成教学育人目标,高校加大对教师团队构建的投入力度,以教研室为主体开建教学团队,让思想政治教师以团体为单位,相互分享红色文化经典作品学习的感悟,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相互学习加深对红色文化理论的认知程度,教师作为思政课程教育的主体力量,应该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期间,发挥教育职能作用,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积极的利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平台,宣传红色文化相关内容,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

  1.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思政应该与其他渠道课程相互配合,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体现出来。高校的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宣传部与学生处等部门需要明确思政课程教育的核心任务,相互协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以往高校各部门相互独立,没有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职能作用,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为了解决此方面问题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考虑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方式,从育人层面出发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保证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合理的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中关于思想意识引导方面的元素。关注学生在成长期间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合理的插入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我党发展历史,予以学生指导。

将红色文化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线,在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志愿者服务、学生党团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合理的应用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体验式教育模式下,接受红色文化的补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语:

高校应用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育人工作,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下,完成大学生思想意识引导等任务,整合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的资源,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随着课程的开展落实多元化评价机制,分析高校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情况,及时发现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改,为高校培养拥有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的人才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勇.基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J].大庆社会科学,2019,212(01):41-44.

[2]刘亦明,向燕子.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3]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作家天地,2019,000(024):P.143-144.

[4]雷琼,韩姗.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青年时代,2020,000(001):65-66.

[5]舒前毅.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2018,007(011):40-42,90.

[6]黄登良,曹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困境与路径[J].海峡科学,2020,158(02):74-75+98.

[7]胡杨,汪勇.略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000(008):77-78.

[8]明平芳.大思政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232(05):87-90+95.

作者简介:邓应华(1977-),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师范大学国内访问学者;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导游专业带头人;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休闲与游憩管理,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