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 南阳市中光学校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发行使用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我们课题组在通览研读的过程中,就某些文本问题征求了相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梳理出一些文本差错或瑕疵。现将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上册2019年6月第1版,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的纰漏一一指出并扼要点评,期与语文专家和教育同仁争鸣,以便促进教材日臻完善更上层楼。
一、六年级上册
1.课文1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次……那里,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使时空显得有点混乱。“使”不要也好。
2.课文2《丁香结》
课文前三段: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分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但放在一块分析,显然有点矛盾,至少感觉别扭。按作者第三段所说,室外有丁香,春来如积雪;断续三十年,相望隔一窗。铺写与白丁香的熟络关系。所以校园中的白丁香“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自然而然的;而“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尚需分辨,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何况开头便有“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呢。
3.课文7《开国大典》
先看课文前两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第一段表示事件有“政府成立”“举行典礼”“开国大典”,这三个关键词将政府成立典礼和开国大典等同起来,从文字上说是偷换概念,从常识上来看是将国家和政府混为一谈。表示地点的有首都北京和观礼台,显然疏漏了“天安门广场”这一关键信息。可以改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宣告成立。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典礼,隆重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参加开国大典的有……”
第二段按文字描述,转化成平面示意图后,发现天安门城楼在会场外。说明本段文字写的不准确。北边,北面,和北部是不同的处所。为避免歧义,可以改为:“丁字形一横的北部是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向北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这就避免了金水河是丁字形一横的北面边际线的误解,城楼上的主席台就如实回到了庆典会场的时空里。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两句话夸张过度,虽然可以理解,但显然经不起推敲。
4.课文8 《灯光》与 课文14《在柏林》
这类课文很多,文体界定为文章还是文学?是散文还是纪实,“以文为史”和“以史为文”虽然都是文史,但教育指向和教学重点不大相同。
单看任何一篇,都无可非议。但放在一起便无所适从。正如课文14的提示所说,“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而我们的课文里一写到革命战争中战斗英雄都忘了。和平年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战争,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同一课本对待战争的双重标准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但也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纠结和无奈。四年解放战争是场内部战争,历史书都在淡化,语文课本也应当有格局。
5.课文15《夏天里的生长》
万物生长指的是生物,本文扩大了万物的内涵。如文中铁轨和柏油路的内容是偷换概念。那不是生长是热胀冷缩的物理表现。
6.课文16《盼》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原来它正往热锅里放蒜薹呢。
这里的“吱”加不加引号?
这篇文章很好,但放在六年级是不是有点太幼稚,放三年级语文课本上还差不多。
7.课文18《只有一个地球》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科学家们的正常逻辑。课文中的这两段明显矛盾。
8.课文19《青山不老》
老人可敬,可歌,可泣。
文中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英名永存,与天地共。那么他是谁,名叫啥?
9.课文24《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句子。“这少年便是闰土”,紧承上文。“我认识他时……”开启下文。因此:“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最好可以独立成段,或者并入第一段。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结尾这段的最后一句话,也应当独立成段。这样可以与开头形成呼应;让时空更清楚,线索更明晰。
二、六年级下册
1.课文8《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编者在课题说明中说“作者朱自清,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这是一篇美文,选入教材应符合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要求,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要作规范化的改动。第一段的“他们”指的是“(我们的)日子”,应当用“它们”;如果非要说是拟人,亦无不可。但第二段开头的“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他们”指代“谁”或“啥”?第三段的单指代词“他”也是如此:用“他”还是“它”?指的是“太阳”还是“日子”?建议编者能够根据意思认真分析,将课文中的人称代词统一起来。
2.课文9《那个星期天》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第三段开头标点有误。“起床,刷牙,吃饭”是三个独词句,可以都用句号。但要表现先后行为的一气呵成,可以是“起床,刷牙,吃饭。”也可以是“起床,刷牙,吃饭——”,用破折号表示转移话题:“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走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至少是两句话)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标点符号可有多种方案)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应该是两句话。)
这几段话里的几处标点符号似乎也都得斟酌。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3.第三单元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陪伴着母亲和毕大妈一起,让那些庸常而又艰辛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根据文章内容,准确起见,应是“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帮手”。
“阳光便能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
标点符号一逗到底,未能标识语言的层次和逻辑关系。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里,温”和“态,如”处;前一个改为分号,后一个改为冒号或破折号。
4.课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里说北京大约是不准确的,民国以后北京名称的历史沿革为:1928年6月2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45次会议决定,“京都”于6月28日更名为“北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军占领北平,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文章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说明文章写于1943年。无论从李大钊为革命牺牲的年代,还是作者写作的时间来看,那时候北京的名称是京都或北平。因为课文关乎此处是直接引语,所以不能简单用“北京”了事,为符合史实,建议改为“京都”,编者作必要的说明即可。当然明清时期称之为燕京、北京的,也可能李大钊是沿用旧称或民间的通俗说法。未知其详,可参考当时北京其它文人的惯常表述予以定夺。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这几段话里前面有两个“我们”,后面一处是“我们母女”。第一处“我们”建议改为“我们母女”,后面两处才可以承前省略“母女”二字,表述成“我们”。
5.课文12课后阅读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这里的“红领巾”虽然好理解,但严格来说应当加个引号,才能表明是指“带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
6.课文13 《金色的鱼钩》
课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这段话标点符号的用法确实复杂。如果变简单些,需要在段落和提示语上做些技术处理。如果保持原有的段落和文字不变,前两处需要改正的,已经在( )里注明。最后一句话的标点符号极其不合规矩:明显是反问句,结尾应当用问号;老班长假设给指导员说的话,根据语气可用句号或感叹号;话里套的话,应该加引号。所以最后一句话的标点应当是: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若最后处四重标点必须简化,可以将感叹号省略。
7.第四单元习作《心愿》
“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
“你的心底埋藏着哪些心愿呢?”
这段导写材料实在不敢恭维:首先,“心的土壤里”生硬别扭,可改为“心田上”。本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1《老师领进门》:“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个说法就比较贴切,有温度,有情怀。其次,先播种子,还是种子发芽再栽种,应当符合农耕实际。再者,只要是“发芽的种子”种下,尽管渺小,却一定能“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吗?最后,“心愿”就像“一粒”种子,怎么心底又埋藏着“哪些”“心愿”?看着有点矛盾,至少也是信息不对称。另外,通过划分复句层次的办法,可以发现导写的第一段标点也太没讲究了。
8.课文15 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
最后一段: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塑像。”
这段话有两个层次,关键词是京张铁路和詹天佑塑像。为了保证和前面文字、段落的呼应,也为了保证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这一中心事件的完整性,建议“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塑像。”作为补充说明,独立成段。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批评及使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教教科【2019】402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杨天志(1968——),男,河南西峡人。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李倩(1982—),女,河南遂平人。南阳市中光学校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阳市卧龙区讲师团成员。南阳市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