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核磁共振(MRI)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分析核磁共振 (MRI)与多层螺旋 CT(MS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何爱斌

甘肃省 临洮县人民医院 730500

【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62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时间选自2019年1月-2019年12月,病理学确诊前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与MS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胰腺囊性病变检出率方面,多层螺旋CT是83.87%,核磁共振是98.39%,核磁共振更高,与多层螺旋CT存在明显差异(P<0.05);检查所需时间方面,核磁共振比螺旋CT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胰腺囊性病变诊断过程中,核磁共振检查方法比多层螺旋CT优,其能够将患者病变状况清楚的显示出来,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值得采纳、推广。

【关键词】胰腺囊性病变;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

胰腺炎是当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指的是胰腺因为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胰腺炎疾病发生后,往往伴有疼痛、食欲降低等临床症状。胰腺囊性病变极易导致严重症状,有些甚至发生癌变,因此系统、规范的诊断方法对于疾病的康复和预后的改善特别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62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均为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诊,其中有32例男,30例女;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71岁,均值(48.65±3.14)岁。

1.2 方法

磁共振检查方法:检查前,禁水、禁食8小时,检查设备为GE3.0T SignaHD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和体部相控阵线圈。参数设置:①T1WI参数:TR与TE分别是180ms与2ms,层厚设置为5mm;②FS-T2WI参数:TR与TE分别是6000ms与90ms,层厚设置为5mm,层距设置为1mm。体位更换为平卧体位,完成扫描后,实施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将增强扫描造影剂沿肘正中静脉注入,按照每秒2.0ml的速度注射,完成动脉期、延迟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后,调整成像参数,取得图像,同时由专业人员展开阅片。

多层螺旋CT检查:检查前,禁水、禁食8小时,检查前30分钟,叮嘱患者饮水,确保肠道充盈。首先,体位更换为平卧体位,检查设备为西门子Sensation64排螺旋CT扫描仪,帮助患者实施扫描检查,参数设置如下:电压与电流分别是120kV与280mA,层厚设置为5mm-10mm。最后,将造影剂由手背静脉位置注入,按照每秒3.0ml的速度注射,实施CT平扫后实施增强扫描,注射完成后,进行25-30s的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扫描50-60s,延迟期扫描120-482s。完成扫描后,向工作站传输病理影像学图像,然后实施曲面重建和容积重建。

1.3 观察指标

准确记录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胰腺真性囊肿、黏液性囊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和实性假乳头肿瘤,并对比检查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检验值分别是(606562f730c08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与t;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检验值分别是率(%)与x2;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2]

2 结果

2.1 对比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

较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胰腺囊性病变检出率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n(%)]

检查方法

例数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

黏液性囊性肿瘤

实性假乳头肿瘤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真性囊肿

检出率

多层螺旋CT

62

10

11

9

17

5

52(83.87)

核磁共振

62

10

13

10

21

7

61(98.39)

x2







8.081

P







0.004

2.2 检查时间

多层螺旋CT检查所需时间比核磁共振少,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检查时间比较(606562f730c08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min)

检查方法

例数

检查所需时间

多层螺旋CT

62

17.59±3.72

核磁共振

62

27.65±6.84

t


10.174

P


0.000

3 讨论

针对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而言,临床上主要利用外科手术切除,而且明确胰腺囊性病变性质除了能够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而且与手术治疗效果存在紧密联系[3]。近年,在医学技术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近年关于以上两种检查方法的研究也随之增加,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胰腺囊性病变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诊断效果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胰腺囊性病变检出率方面,多层螺旋CT是83.87%,核磁共振是98.39%,核磁共振更高,与多层螺旋CT存在明显差异(P<0.05);核磁共振检查所需时间比多层螺旋CT长,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胰腺囊性病变检出方面,核磁共振检查较多层螺旋CT优,但是该检查方法消耗时间更长。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扫描胰腺囊性病变过程中,可以将胰腺囊性病灶内分隔状况清楚的显示出来,经过增强扫描后,能够及早显示囊性病灶位置是否发生强化,实性部位伴有强化,最后进一步分析囊性位置,由此能够发现陈旧性坏死或者出血、囊变。多层螺旋CT分辨率较高,而且能够快速扫描,并将胰腺囊性病变细节显示出来。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诊断胰腺囊性病变过程中,检出特性方面,与多层螺旋CT接近,但是对于出血性坏死组织检出方面,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分辨率更高,T1WI图像可以将胰腺病变内部是否合并出血状况清楚的反映出来,而T2WI图像能够将陈旧性出血状况显示出来,经过增强扫描后,可以对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等清晰的显示出来,多方位呈现对于胰腺肿瘤的诊断十分有利,而且能够对胰腺病变的性质准确判断[4]。除此之外,尽管核磁共振检查方法需要消耗许多时间,但是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其可以为疾病诊治提供数据参考。

总而言之,核磁共振检查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多层螺旋CT优,其可以清楚的显示病变状况,为疾病诊治提供数据参考,尽管检查需要消耗许多时间,但是其能够取得更多的病理信息,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春苗, 张孝先, 吴越,等. 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J].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8, 18(6):405-407.

[2]王春桃. 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效果[J]. 临床研究, 2020, 28(2):150-152.

[3]谢锦新. 分析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 v.29;No.174(2):84-86.

[4]贾永, 赵玲玲, 肖红. 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比较[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 16(5):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