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黄泥湖卫生院 湖南 益阳 4130 00
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心血管内科患者,在2018年11月开展本次实验,在2020年10月开展本次实验,共计130例患者参与其中。所选患者均接受随机编号处理,将奇数编号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偶数编号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利用一般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实验组患者,对两组患者护理认可度、顺应性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护理认可度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上升幅度相比对照组较大,分别为96.92%与76.92%,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顺应性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上升幅度相比对照组较大,分别为98.46%及83.08%,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显著高于一般护理模式,其在提高患者护理认可度及顺应性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一般护理模式;护理工作;优质护理模式
前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民众生活及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而且民众饮食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国心血管内科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对医护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多是通过一般护理模式护理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护理工作开展水平较低,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与治疗。共计13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参与其中,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为13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实验开始于2018年11月,结束于2020年10月。本次实验以所选患者随机编号的奇偶性作为分组依据。对照组患者年龄上至80岁,年龄最小值为44岁,中间值为(54.3±7.5)岁,患者患病时间最长为7年,最短为1年,38:27为男女比,实验组患者年龄上至81岁,年龄最小值为44岁,中间值为(54.4±7.5)岁,患病时间最长为8岁,最短为1年,37:28为男女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之间的差异较为微小,数据之间差异可以忽略不计(p>0.05)。纳入标准:实验对象均为心血管内科患者;自愿参与原则是本次实验开展的依据和前提;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进行本次实验;实验对象均符合本次实验的各项要求。排除标准:患者在实验过程中死亡;患者中途放弃参与本次实验;患者亲属中断本次实验的开展[1]。
1.2方法
利用一般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应对护患沟通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在实际工作中与患者及其亲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询问患者的感受及诉求,并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此提高患者的顺应性。而且护理人员应注意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分析患者的心理感受,充分掌握患者的情绪编号,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病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树立较强的治愈信心,确保患者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充分考虑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前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规避相关风险,尽可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出现[2]。此外,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病房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病房的良好通风及光照,避免大声喧哗情况的出现,为患者提供较为舒适安逸的外界环境。
1.3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护理认可度、顺应性进行分析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1.0工具对本次实验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n)用于指代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通过(x±s)加以指代,P<0.05意味着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3]。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认可度
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护理认可度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96.92%远远高于76.92%,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认可度
组别 | 人数(n) | 十分认可(n) | 比较认可(n) | 不认可(n) | 护理认可度(%) |
对照组 | 65 | 18 | 32 | 15 | 76.92 |
实验组 | 65 | 36 | 27 | 2 | 96.92 |
X2值 | - | - | - | - | 6.938 |
P值 | - | - | - | - | p<0.05 |
2.2两组患者顺应性
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顺应性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98.46%远远高于83.08%,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
讨论
护理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的治疗效果[4]。相比一般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表现更加理想。优质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规范自身的行为,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以此优化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5]。共计13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参与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的实验,目的是对优质护理模式及一般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6]。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护理认可度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9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76.92%,对照组及实验组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顺应性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9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83.08%,对照组及实验组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
本次实验表明,优质护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认可度及顺应性方面效果十分理想[7]。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优质护理模式的优势及作用,并积极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加以尝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何秀莲.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307-308.
[2]李玉蕊. 优质护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20):66.
[3]彭曼娜. 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21):266-267.
[4]纪巍. 优质护理对提高心血管内科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1):293-294.
[5]肖艳芳.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01):76-78.
[6]谢呈惠,米波,于珠珠.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272-273.
[7]丁玲敏.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3):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