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脱贫群体思想教育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8
/ 2

加强脱贫群体思想教育的研究

王天博 1 徐照 2

1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 00

2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想象国际小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脱贫群体是下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其思想观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致富奔小康的行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一方面大力抓好乡村经济建设,提高脱贫群体致富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思想观念,摒弃陈旧落后思想与观念。因此,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脱贫群体整体思想现状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绝对贫困在中国历史性地终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脱贫后,脱贫群体的思想整体上是积极、健康的。

1.1 对脱贫现状接受度高

脱贫不单单是物质层面,思想层面的脱贫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是致富的动力来源。作为脱贫群体,只有从内心接受脱贫,才会拥有摆脱贫困的勇气。通过对脱贫群体分析发现,有41.3%的脱贫户对“脱贫光荣,赖贫可耻”非常同意,57.4%的脱贫户比较同意,这就说明绝大多数脱贫户从思想上对脱贫摘帽是接受认同的,并且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完成相关脱贫档案。

1.2 拥护党和国家脱贫政策

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是引导脱贫的方向和保障,脱贫群体对国家脱贫政策的赞同,能够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对政策认同分析发现,脱贫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低保政策、危房改造政策、粮食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保障政策的赞同比率均在七成以上,说明大多数脱贫户对各项脱贫政策认同度较高。特别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惠民政策,整体上认同很高。

1.3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教育在脱贫中起着基础性、可持续性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达到根本性的脱贫。目前脱贫户在子女教育上投入越来越多,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提升下一代的文化水平,从而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理想。通过脱贫户家庭支出现状分析发现,其家庭总支出由高到低依次是子女上学、生活必需品、农业成本支出、赡养老人、人情和生活娱乐等,这就表明其对教育的投入十分注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才能培养出所需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2 脱贫群体思想教育的现实困境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这个任务的实现,不仅需要政策保障,还需要扫清脱贫群体思想上的障碍。脱贫后思想存在波动,是一个多方面现实困境下形成的复杂情况,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仍有部分已脱贫户面临着返贫的现实困境。

2.1 部分脱贫户思想保守,致富存在依赖性

建档立卡户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以及身体健康水平低的问题,这类群体往往自我脱贫意识缺乏且发展能力偏弱。以西团堡村为例,超过半数的脱贫户希望补贴慰问方面的政策能够一直持续,由此可以看出,其缺乏锐意进取的致富精神,进一步说明在致富上思想存在依赖性,甚至仍有部分脱贫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只要不愁吃不愁穿就可以了,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没有创造意识。究其原因,还是与其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小农意识浓厚、长期“软、懒、散”的状态有关,文化教育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科技素质偏低,是导致其思想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追求更高生活目标的动力,不愿做出更多的努力。

2.2 抗风险能力弱,存在返贫担忧

脱贫户致贫主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即使通过多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已经具备了一定经济条件,但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时仍可能一击即溃,例如:受经济水平发展限制,脱贫质量有限,当脱贫户面临疾病、灾祸、减产等重大变故时,很可能入不敷出、负债累累;或是对外界复杂性缺乏基本认识,面对遭受市场欺诈等行为难以及时维权,加剧家庭困难,挫伤劳动致富的热情。之所以存在这种担忧,还是大多数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农业科技知识,没有更多途径获得经济来源,从而担心因灾返贫。

2.3 扶贫产业预期收益与市场实际存在差距,加重脱贫群体顾虑

脱贫攻坚阶段是以脱贫为目标,以稳定增收为手段,为达到脱贫目标,汇集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能否妥善解决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可持续利用,对巩固脱贫成效、稳定脱贫群体思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扶贫产业的经济属性是其根本属性,因此它面临市场中商品会面临的一切风险,当前扶贫资金大多均是布局进入扶贫产业,在某些扶贫产业领域,政府及贫困群体为追求脱贫效益而盲目进入某一产业(多为种养殖业)时,由于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当产业进入出栏或采摘季节时,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出售,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除市场滞后性带来的风险外,还有来自自然灾害的收成影响、来自当地自身的管理影响等等。一旦预期收益无法实现,脱贫户稳定分红不能落实,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加重脱贫群体的思想负担。

3 稳定脱贫群体思想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经济建设,稳定增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精准脱贫及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还是整体经济水平提高。要提高脱贫群体的脱贫质量,提升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就必须要继续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一是打造更为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信息条件,为村级经济发展以及既有扶贫产业项目提供便利的基础条件。二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为了提升农民的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农民受教育环境的改善,加强农民的教育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的指导,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通过引导农户学习先进经营理念,拓宽销售渠道,提高扶贫产业管理水平,减少农户参与市场活动的风险,增强贫困地区的持续“造血”功能。

3.2 制度保障消除脱贫群体担忧

在取得脱贫成果的同时,制度设置上必须正确认识返贫问题,并重视加强对返贫问题的理论研究及政策指导。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区均成立了扶贫开发小组,并抽调大量干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这种做法在精准扶贫实施初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管理方式要更好地适应可持续性的脱贫。一是建立动态预警配套机制,针对该部分人群设立配套的帮扶机制,做好其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子女就读保障、劳动力就业咨询等措施,多方位保障其家庭主要劳力不丧失“造血”活力。二是推进对市场不良商业行为的监管惩戒机制,加大对非法融资、套路贷、网络传销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脱贫群体相关知识的普及,多措并举减少不法行为对脱贫群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农村医疗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和提升农村医生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脱贫群体老有所依。

3.3 完善脱贫群体思想教育工作

持续关注脱贫群体的思想动态,激发其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切不能忽视对脱贫户精神层面、思想层面的慰问。典型示范法既贴合脱贫群体生活实际,也更容易接受,发现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的人物,弘扬正能量,使得他们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文化浸润乡风文明中移风易俗,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道德教化、文化熏陶,倡导弘扬“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