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户外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在室外的体能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体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亲近自然,享受到自然界中新鲜的空气、阳光,摆脱了室内压抑的环境,让人们的身心都能得以放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户外运动训练,增加学生们在户外进行运动锻炼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增加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户外项目,也是相应国家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通过转变原本较为封闭的教学形式,将教学从校内引入校外,使学生们能在自然环境下接受体育教学,做到教学和自然、社会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们能新型的教育手段下,更积极的参与到户外教学中,在推进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能让高校体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就目前来说,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户外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本文经翻阅大量文献,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户外运动的概述和发展历史开始谈起,阐述户外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有效的实施策略,以期指导实际教学,帮助学生们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为社会输送更多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户外运动训练 高校体育教学 意义 策略
户外运动是一种新兴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发生在户外,以自然环境作为实施场地,不仅给运动者带来一定的挑战性和较强的自我体验,往往还具有探险性质,拥抱自然,挑战自我,提高人们的野外生存能力,兼顾个人毅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作为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户外运动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4年10月,国务院就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颁发了相关文件,对推广户外运动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其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2016年10月,国家相关部门又对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确切规划,为户外运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见,户外运动训练,与国家近些年来就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倡议相吻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的学识、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将户外运动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促进对学生们多项技能的培养,对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老师和学生们应该对这类运动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高校也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灵活开展户外运动项目,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让他们能在今后更好的为行业服务。
1户外运动训练概述
1.1户外运动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的本意是培养企业团队精神,促进团队合作,一般是通过专业的机构,对久居城市的人进行的一种野外生存训练,多数带有探险行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尤其深受年轻人的欢迎。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但是这类训练大多只能学到一些常识的东西,并不能学习到真正的户外生存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一种野外的生存环境来刺激原本麻木的精神,从而达到团队合作的目的,让人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户外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旨在协助企业提升员工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专门配合现代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企业人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企业人员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企业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团队更富凝聚力。这类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通过体验、启发的手段,将活动蕴含的寓意和道理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每一次拓展训练活动都会给员工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让他们在活动结束后,自觉的将活动中的收获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使员工和员工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更好的合作。基于户外训练的巨大作用,使得这类训练通常被各类大型企业采用。
1.2户外运动的发展
户外运动(outdoor),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在室外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其中所涉及的内容、技术、技能等都来自于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包括劳动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探险,甚至是战争双方的需要。最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没有像现在那么多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为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并创造了许多实用的生存技能。比如,为了上山采集所需的食物、草药等,创造出了攀岩、下降等技能;为了自由抗争或者寻求更适合生活的地方而迁徙,积累了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的"穿越”经验;为了猎取动物,消除猛兽威胁,就发明了辨路追踪的手段;为了打鱼、采集海底具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寻找新大陆等,发明了泅渡、舟渡和潜水的本领等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逐渐创造条件。除此之外,还有像负重行军、设计道路、放牧捕鱼、穴居探底、高山探险、科学考察等活动,只要是存在于开拓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拼搏中,都可以发现户外运动的原始依据。
所以,户外运动是从原始的战争、劳动生产、科学探险等生存活动中衍生而来的体育运动。但和上述活动不同的是,当户外运动摆脱了生存、发展的目的,成为体育运动时,它的任务就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生产,而是对人自身在身体、心智方面发展的促进,让每一名参与的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完善并挑战自我,不断的在运动中融入新的科学文化内涵,丰富身体锻炼的手段,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挑战性,提升生活质量。久而久之,在户外运动的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符合体育运动要求的管理组织办法、规则、标准、赛制、技术规范等。
从户外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朔到18世纪的欧洲,源于当时法国著名科学家德·索修尔为探索高山植物而发起的一次攀登探险活动,揭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当时的登山者,为了克服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准备,对阿尔卑斯山作了充分考察,并形成了一整套登山技术,但当时在技术、装备上都非常简陋。直到近代才逐渐发展成为远足、登山、探险等体育项目。这类运动真正成为有目的实施的一组体育训练项目,应该从二战早期开始。当时,为了在尽可能隐蔽的情况下安全的到达敌军后方,展开突袭性的重点攻击,来确保重大战略目的的达成,英国组织了特种突击队。在突击队的作战计划中,往往需要通过高山峻岭、激流峽谷、浓密丛林等异常困难的路段,以便于做到在敌人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突然受到攻击。为此,特种突击队开创了"越障训练"科目,主要通过利用各种自然屏障和绳网技术展开障碍训练,来促使突击队员执行野外作战任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系统,且有目的的将户外活动运用到实际中。
二战中,由于需要海上登陆作战,受限于当时落后的航海技术和设备,以及恶劣的天气,发生过多起海难事件。后来经过统计发现,以28-38岁之间的人群生存几率最大,在之后对这一群体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多数心理成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这些素质成为他们逃生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现实,遇难人员生存的几率和他们的生存欲望、信心产生最直接的联系,也和他们的整体素质,如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各种野外生存技术、技巧等有明显的关联。这些研究结果的公布,使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通过体验野外探险对有关人员进行训练的课程迅速获得发展,即"拓展训练"(Outward Band),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最早期的训练主要在航海中进行,把受训者们放在孤独无援、随时可能遭遇惊涛骇浪的汪洋大海上,在一叶孤舟的境地下,无助的在风口浪尖上四处飘浮,去经受多种意想不到的磨练,激发他们的求生意志,让他们自发展开合作,以此提升个人潜力和整个团队的合作能力。后来,二战后,随着战争的逐渐远离,各个国家开始追求稳定和经济发展,户外活动逐渐走出了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专业机构在陆地上利用高山、峡谷、激流、丛林、沙漠等困难重重、复杂而又充满种种危险的地理环境,创造出更多不同种类的拓展课程,也就是探险体验课程。由于在这些活动的攀登、通过危险路段、安全保护中经常要使用绳索技术,故有时也称为"绳网教程"。
近几十年来,拓展训练开始出现在人工场地中。分别在模拟高山、峡谷、岩壁、沼泽地、高空架、断挢、绳网或障碍物等场地设施上,精心设计出一系列让人心惊肉跳的惊险项目,通过体验模拟探险,在克服困难的团队努力中,个人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提高。场地拓展使拓展训练更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操作简便性,可以和理念传播、互动教育、体验强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各种活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对于团队的沟通建设,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有着独到的效果。
1.3户外运动训练项目和特点
户外运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自然环境为场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挑战和探险性,对身体、意志有更为全面的要求,除了对个人的严格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团队精神。自从1989年新西兰举办的首次越野探险挑战赛后,各种各样形式的户外活动和比赛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目前在欧洲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型挑战赛举行。在美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和产值都位居所有体育运动的第三位。
户外运动训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包括:自我挑战、拓展训练以及回归自然等训练课程,主要分为空中项目、水上项目、陆地项目、综合项目四大类。
陆上项目在上述种类中最为常见,也更加大众与亲民,分为山地和陆地两种,陆地运动有徒步和单车,山地运动有登山、速降、攀爬和探洞。徒步又被称为远足、行山或健行。虽然都是不依靠任何交通工具,而是用两条腿走路,但徒步和一般的散步、走路并不同,和体育竞赛中的竞走项目也不同。徒步是一种有意识的中长距离走路锻炼形式,是人们事先规划好行进路线,如在城郊、农村或山野中,有目的、有具体路线的走路。徒步并不需要刻意准备特殊装备,是户外运动最为典型和最为普遍的一种。这种运动通常需通过摆臂来平衡身体、调整步伐,速度控制在使脉搏不超过120次/分的状态,尽可能保持匀速前进,队员之间可保持2-3米距离。根据穿越区域的不同,徒步可分为城郊、乡村、沙漠、峡谷、草地、环湖、丛林等等多种类型,但大部分人选择的徒步都是在城郊和乡村中进行的。一些强调体能训练的徒步,会让参与者背负10-15公斤的物资。穿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徒步,行程中可能需要跨越山岭、丛林、峡谷等特殊地貌的运动,这种类型的徒步由于多发生在城市以外的地方,对野外综合技能要求较高,参与者也需有较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还应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提前需制定周密的计划,详细搜集相关区域自然环境资料,以丰富的野外生存技能去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登山运动,一般是指在特点要求下,对山峰进行攀登的体育运动,分为登山探险、竞技攀登、健身性登山等,在攀登有着特殊地貌的山峰时,不仅需要参与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还需要有特定的登山技能,如攀岩、攀冰、保护等技能,遭遇危险时的强大应变能力,提前备有特定的辅助装备器材,在大本营建立全面的后方保障系统。相比较而言,健身登山则较为亲民,更加安全、易行和广泛。一般来说,健身登山所选择的山峰多在海拔3500米以下,离城市较近,交通也较为便利,是不少城市居民的理想户外健身项目,使参与者们在强身、养心、益智等方面均能获益,还能拓展机体潜能,拥有更好的环保意识。速降,源自高山探险下撤保护技术,在抢险、运输和军事突袭行动中也经常使用,后来演化成与攀岩、蹦极类似的极限户外运动项目。这类运动的训练环境需以某处景点存在自然落差为前提,在训练时,参与者需在教练的指导和保护下,正确穿着安全头盔、安全带、主锁、8字环、静力绳、手套等装备,运用绳索从岩壁顶端迅速往下降落,在下落过程中,参与者可自行把握速度、落点,直至到达地面为止。这项运动在操作和技巧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参与者还必须克服对高度、速度、失重状态的恐惧,拥有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决心。攀岩,是一项在天然形成或人工打造的岩壁上向上攀爬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通常会涉及到转身、引体向上、腾挪、跳跃等动作,最早是苏联军队中的军事训练项目,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成为了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该项运动场地多为人工打造的场所,岩壁高度12米以上,路线长度15米以上,宽度至少3米,攀爬路线上不能有像铁锁、螺栓等多余设备。探洞也是由登山运动发展而来,分为水洞和干洞探险两类,需要频繁使用单绳升降、攀岩、游泳、潜水、救援急救等技术。
水上项目主要有漂流、扎筏、泅渡等。漂流,起源于爱斯基摩人的皮船和中国的竹木筏,最早是人类原始的涉水手段,二战之后开始成为真正的户外项目,即今天的水上漂流运动。该项运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引入我国,目前多停留在对部分自然河段的利用,但已在不少著名的江河中开展此类运动及竞赛。扎筏与漂流类似,但多了一项“扎筏”的步骤,需要参与者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如塑料桶、绳子、竹竿等,扎成筏子,并以其作为渡河工具进行漂流,这一运动较强调对团队精神的考验和组织、协调能力。溯溪,是在峡谷溪流的上下游之间,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穷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运动。其特点与乐趣在于不断克服一个接一个的急流、瀑布、跌水、旋涡,急流勇进、逆水前行。当然专门的器械、技术不可少,更要依靠队友之间的倾力配合。由于自始至终在水中行进,时而淌、时而游,往往不长的一段溪谷也要历尽艰辛才能穿过。泅渡,则往往是需要在会游泳的基础上,还需携带一定重量的装备,除了考验参与者的游泳技能,还需要有较强的力量素质。空中项目包括滑翔、热气球、跳伞等。滑翔伞分为有动力和无动力两种。滑翔伞最初源于法国登山家贝登的突发奇想,自1848年沙木尼的费龙从朗峰飞出后,滑翔伞运动开始在全世界风靡,目前我国的滑翔伞俱乐部已成立50多家。热气球,即驾驶轻于空气的热气球升空飞行的航空运动,在国际上的竞赛项目包括定点着陆、远距离飞行、单位时间飞行的距离、升空高度和续航时间等。跳伞运动是指跳伞员乘飞机、气球等航空器或其他器械升至高空后跳下,或者从陡峭的山顶、高地上跳下,并借助空气动力和降落伞在张开降落伞之前和开伞后完成各种规定动作,并利用降落伞减缓下降速度在指定区域安全着陆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以自身的惊险和挑战性,被世人誉为“勇敢者的运动”。综合项目,在锻炼参与者体能、智力素质的基础上,还对其反应能力、应变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野外生存、野外拓展、探险挑战赛等。在上述运动中,空中运动项目往往需要借助昂贵的器材进行辅助,成本较高,危险性较大,推广范围也较小,而陆上运动如徒步、登山、穿越,水上项目如游泳、泅渡等,并不一定需要借助太特殊的装备,选择特别的地形,参与门槛不高,也更受到大众的青睐。
2户外运动相对于传统高校体育的区别和优势
如前文所述,户外运动建立在“体验运动”的理论依据之上,将所有参与者置于自然环境中,以探险、冒险、体验、合作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一种以“做中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新型现代体育运动模式。首先,户外运动,既往在户外,就是摆脱了室内的环境,从有限的室内空间走出去,进入无限的大自然中去,脱离了由水泥墙壁、门窗等构成了限制性框架,进入到充满各类植物,满眼鲜活绿色的大自然中,在自然界流动的空气、松软的土地上进行的运动训练。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来说,在户外环境中的运动学习,更能帮助他们的机体健康成长,在回归自然的前提下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理解,真正成为大自然中的一份子。作为室内、校园内教育的延伸,户外运动为学生们创造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良好条件。而事实也证实,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能训练,即使强度不亚于传统的校内体育课,学生们疲惫身心的恢复程度和速度却能远远高于校内体育,也能更容易达到提高运动积极性、放松身心的目的。其次,户外运动秉承着“做中学”的指导思想。不同于校内体育课,户外的自然环境没有人工修筑的正规运动场所,环境本身就会存在着不少未知的因素,在学生们运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料之外状况的发生,都需要他们能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包括体育知识去解决,也就是让学生们在可变的自然环境中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变能力。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就体现了在户外运动中的能获得远远大于室内教学的收获,如古人的游学、出师等,也是文人、儒生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其抱负的方式。再者,户外运动是一种全方位的运动训练模式,通过小组活动的组织模式,来锻炼学生们团结互助、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通过在户外自然环境中的实地训练,让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知识直接化为学识经验来指导实践;通过训练活动,可以最直接的表现出对学生们身体素质的锤炼;通过户外活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的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们在各自的角色中发挥作用,提高了学生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性。所以,该类运动模式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有利于促进参与者的全面发展。
和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户外活动在其理论支持、训练环境、内容、方法、目的和成效上均存在较大差别。在理论支持上,户外运动以杜威的“做中学”为主要指导思想,即让学生在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亲历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解决问题、创造、合作、社会情绪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来寻找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方式。再加上体验运动的核心理念,户外运动较传统体育教学更加强调学生们对运动的直接经验体会,进而更直接的促进理论经验对实践的指导和转化。在训练环境上,户外训练集中于户外。虽然仅就运动场地来看,似乎和传统体育课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以室外运动为主,除了鞍马、仰卧起坐、体操等技巧性的项目可在室内完成,其他如跑步、跳高跳远、球类运动等,都需要在室外更大的场地上完成。但是,如果将环境与运动理念相结合,即利用自然环境和直接体验来进行计划的各项运动项目,就可以体现出户外运动和传统体育课的明显不同了。在训练内容上,传统体育教学较注重于学生们对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及个人体能的提高,即使有像足球、排球等团体合作项目,但一方面类型较少,另一方面,专业性过强,其中所涉及的合作项目也过于僵硬,不少都被限制于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条条框框中。而户外运动,处于不同于校园的自然环境中,所涉及的任务形式类型较多,所可能面临的问题类型也较多,难以在运动开展前预料到,需要学生们对自己的团队赋予足够的信任,并愿意主动团结、合作,来共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共同享受到最终成功的喜悦,这就会让学生们以更大的积极性去参与。在训练方法上,户外运动训练以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自治行为作为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和课堂纪律主要管理者的模式,户外训练更强调学生的自律性,需要学生们遵循户外训练的纪律和原则自己管理自己,在提高自律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在训练目的上,和传统体育教学中仅仅注重学生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个人身体素质的增强不同,户外运动将上述目的作为最基本的训练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们可以借此养成良好的生活、运动习惯,在丰富的体育运动体验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在锻炼过程中不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们自我探索的能力,也是和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中大相径庭的内容。在训练成效上,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状态,户外运动训练通过让学生们体验运动来直接获得本应经由教学而来的运动知识,在更加直接、形象的运动体验中,学生们会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其所产生的影响也会远远较间接获得的知识持续更长的时间。所以,和传统体育教学相比,户外运动训练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更高,成效也更好。
就近年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来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难以继续满足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作为西方体育运动中非常受欢迎的户外运动训练课程,已成为我国体育运动训练工作者们改进体育教学模式的首选途径之一。但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户外运动特点和优势,该类运动很难在我国高校教学中获得广泛的推广,所以,在户外运动训练的优势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梳理,以便于高校体育教师们对该类运动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在纳入教学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合理的项目,进行更科学的教学设计。总的来说,户外运动训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该类运动的社会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上。自然环境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结合户外运动训练的不同内容,整场训练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会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运动经历。相对于传统体育训练主要以个人为单位来说,户外运动是以群体为单位的,更加突出团队合作的形式。而且在具体运动训练中,往往并不只是涉及单纯的运动,还会涉及许多包括组织、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也是对现实生活、工作的模拟,在一些状况出现时,并不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那样有固定的应对策略,而是需要学生们去自行探索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在训练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训练模式上,传统体育教学往往需要在人工打造的较规范的场地内进行,对活动场地和器材会有一定的要求,而户外运动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借助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中随手可得的物资作为训练开展的资源,使体育训练不再局限于学校训练资源中。体育教师只需要立足于训练计划,动动脑筋,就可以就地取材,使运动训练得到圆满的实施。在发达国家,这类运动能被多数学校接受和开展,且不限于学校训练环境,就是通过教师们充分利用周边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来设计灵活多变的课程内容,让训练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同时,户外运动所涉及的细节也远比传统训练模式要新鲜、丰富得多。灵活多变的训练环境,给体育教师们带来了更多有利于训练实施的灵感,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变换训练内容和方式的可能条件,更有利于他们对新课程策略的开发。在这些充满创意的课程中,学生们远离教室的新鲜感会被激发,也会对参与训练产生更大的兴趣,并相应的,会利用创新性思维来解决训练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户外运动是校内运动的延伸,不仅丰富了传统运动的训练内容,也进一步补足了训练的深度和经验。通过让学生们置身于自然而陌生的新奇环境中,在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组织模式下,完成各种不同程度难度的任务,还可以通过让不同团队间进行竞争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整个训练过程中,需要每一名学生的参与,各自发挥在团队里的作用,在充分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体育教学的团队模式中可能出现的部分参与的情况,以免出现部分学生不和社会相契合个性发展的现象。
3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分析
近年来,由于在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多数学校都花费大量精力在文化课的教学、知识点的复习上,却没有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尤其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教学,甚至一些学校在后期复习较紧张的阶段,擅自挪用体育课,使其成为文化课授课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进入高校的学生身体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若高校仍不予以重视,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也不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结合上述户外运动的种种优势特点,高校在设计体育教学课程时,应充分意识到户外运动训练在体育教学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项目,通过合理设计课程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户外运动训练中,在自然环境中,利用集体训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的来说,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大多习惯于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他们体育知识储备为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在传统的思想约束下,高校体育教学所受的限制也会较大,往往一味的追求体能和技巧的培养,却忽视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增强学生们对抗挫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导致整个体育教学系统均过于片面化。户外运动训练,则可以打破这种陈旧教学思想的约束,为学生们创造了更多走进自然、生活和社会的机会,以开放式的姿态,改变学校体育教学过于单一化的现象,突破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格局,强调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做到学校、自然、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使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在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训练手段的引导下,学生们的竞争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社交水平、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等均获得充分的培养。丰富的训练项目,也会较传统体育教学环境更加贴近学生们的学习现状和生活实际,让他们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训的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我。如不少团体性的户外运动训练,会给他们创造更多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机会,更便于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突出自己的存在感。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爬山、踏青等活动,让学生们在自然环境中激发对生活、学习的热爱之情,潜移默化中带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户外运动训练也是对学生们不同的良好意识培养的过程,如团队内部的合作和互帮互助意识,团队之间或者为了表现自我的竞争意识,为克服困难、克服体力上的极限而表现出来的耐力和毅力,训练活动中的灵活性、主动性等,让学生们通过训练获得各种不同素质的提升,并且,这种对各种能力的获取,是建立在学生们更加主动的基础上,其效率也会远远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
3.2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当前的大学校园中,学生们均经历过高考的严酷挑战,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原本在中学阶段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就不多,身体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很难对抗在未来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进入大学后,又可能会面临英语考级、各类专业学科的全国性考试、考研等巨大学习压力,在没有形成锻炼意识的前提下,学生们往往会首选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放到学习上,忽视了身体锻炼,心理也往往会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户外运动训练能让学生们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克服户外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对积极向上、用于挑战的精神品质的培养,还能在运动后让学生们获得全身心的放松;无论是单人体能训练还是参与集体活动,都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团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比如,在户外攀岩时,需要学生们在体能训练的同时适应环境变化,结合岩壁的形态选择合理的运动形式,提高反应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机体的敏感度和灵敏度都获得进一步提升。如“环山走”的户外运动,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大自然,在行走时的合作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们之间的沟通、合作,提高生存技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维持身心健康。因此,在参加户外运动训练时,可让学生们将平时体育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无论在社会上的生存、立足,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和同事、其他部门之间都形成良好的关系,才能在某项工作中实现良好合作,促进工作的圆满完成。一个部门相当于一个团队,只有内部所有员工都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才能让团队发展的更好。而这种团队意识,在学生时代就需要开始培养。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更应该注重对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得学生们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时时刻刻将团队、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个人在团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户外运动训练中,集体的参与,通过集体中各名学生的互相合作,在相互协同中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不仅能在训练中释放自身压力,有效调节自身心理状况,还能在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经历中,养成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身心素质的提升。
3.4实现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较为固定,进行机械式的运动训练,会让学生们在重复的运动中失去运动的兴趣;而且,传统训练以个人竞技、提高个人体能为主,较为突出个人的作用,却忽略了对社会的适应、团队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更加突出了对体育精神培养的要求。户外运动训练,不仅能打破传统教学较为封闭的氛围,能让学生们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养成坚强的意志力和勇敢的品质,提高社交能力和竞争意识,使体育教学的内涵被不断挖掘,体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也能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4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现状分析
2002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我国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数量逐渐加大,尤其是地处一线城市、省会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对户外运动这种刺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新兴课程兴趣较大,加快了高校在课程开设方面的发展。我国登山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9月,将户外运动课程列入教学范围内的高校将近200所,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等专门设置了户外运动类专业学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来看,约28%将户外运动设为必修课,近60 %设为选修课,剩下的部分高校将其列为专修课。在各项运动中开设最多的是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次之。在已开设该类课程的高校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教学体制与方式仍不够科学规范,种种迹象说明我国高校的此类课程还需要完善。户外教学目前在我国开始时间并不长,多数高校仍处于对教学体制的探索中。
最早该类课程的开设,是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的野外生存体验公共选修课,之后,经过在各个高校的各类相关课程十数年的发展,已延伸至如今的众多项目。户外运动课程逐渐成为高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周围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相关知识、技能、技术为内容,培养学生们参与此类课程及竞赛所必备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适应能力,根据一定计划组织及实施教学。在户外运动的众多项目中,我国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对其进行了合理选择,目前以野营、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为主,也有少数实力较强的高校开展了滑冰、山地自行陈、皮划艇等专业性较强的户外运动课。一般来说,综合类高校开设最多的是攀岩课、定向越野课和素质拓展课等,这类课程相对更普及,更容易展开教学;专业性较强的户外运动课如滑冰、皮划艇、山地自行车等课程,由于需要专业器材、特殊场地和专业教师,只有少数体育类院校开设。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户外运动课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既往的调查中发现,现存问题主要集中在经费、师资力量、器材等的缺乏,教学组织难度较大等方面。我国城市周边一般都会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林、湖泊、村野等,便于学校开展一些不需要特定器械的户外运动训练。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要根据自己学校周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教学训练的设计,有序的组织,即能按计划进行项目训练。但对于一些较为专业的户外训练来说,如前所述的滑冰、皮划艇等,不仅需要有特定的场地,还需要学校花大量经费购置专业器材,也需要教师在这方面有专业的知识、经验。受限于经费,不少高校直接将其划为不考虑开展的项目,即使一些高校教师有意开设,也会在校领导、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干扰下未能成行。再加上在户外可能碰到许多未知因素,发生意外的风险较大,出于安全的考虑,户外运动训练开设的限制也会较大。在已开设的户外运动课程中,由于时间不长、项目不多,仍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学校所选的课程类型较为单一,可供学生们选择的项目较少,容纳学生数也不多,很难满足学生们对该类课程的需求。相对于户外活动所需的时间来说,课程的时间设置也不够充足,使得学生们真正展开运动实践的时长较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性不强。不少高校的该类课程组织实施仅限于室内或校内,与户外运动的特点不符。部分校领导不了解这类课程的管理模式,仍以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目标来要求这类课程,也不利于教师对该类课程实施中创造力和专业能力的发挥。从学生方面来看,虽然不少学生都会对户外运动训练课程感到好奇,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大多只了解广义的户外运动,却不能真正参与到真正专业的户外运动中,在缺乏有效教学的情况下,对户外运动方法、技巧的了解不足,由于运动本身的极限性、探险性,会导致运动中的风险较大,提高户外运动中的危险性,不利于运动的实施。
5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户外运动训练的策略
5.1灵活选择户外运动形式,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体育教学中,应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在户外运动训练开展前,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向学生详细介绍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户外运动的必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户外运动的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在了解户外运动形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再开展针对性的选择,引导学生有效提升运动水平,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其次,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的开展,应该做到在谨慎中放松;让学生充分把握需要注意的地方,准确把握和规避户外运动训练中的风险点和潜在隐患,从根本上保证户外运动训练的安全开展;而户外运动训练还应该起到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顾虑,实现全身心投入到户外运动活动中去[2](P32)。最后,为了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户外运动训练开展前,教师还应该做好校园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把握学生认识和认可户外运动训练的程度,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户外训练课程的针对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户外运动训练中。
5.2注重不同户外拓展训练的回顾与反馈
户外活动是不少高校和企业提高人才运用水平的有效途径,室内授课是学生和员工掌握知识的关键,户外活动体验则是强化学生探索意识和互帮互助、共同奋斗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在户外运动训练引导中关注课内授课与户外运动训练、以及户外运动训练前后开展的联系。首先,户外培训的前后回顾和有效联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重新体验和温习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训练、重复的回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个人与团队、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之间的关系,整个回顾过程会让拓展训练给学生内心带来生根、发芽进而成熟的过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交流,加深与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分享。其次,更应该注意户外活动的及时反馈。教师作为整个户外运动训练的培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完成后,进行及时的调查反馈,确保每一个户外运动训练的开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还应该做好拓展培训中各种照片、片段、视频以及关键点的记录和留存,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找到可以利用的学习素材,深入体会训练过程,以便在以后的训练中将户外运动训练的体会和感悟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
5.3合理选择并且采用教学方式
理论学习是户外运动训练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而许多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但做好理论教学的教学引导对于户外运动训练的高效开展尤为重要。近年来,现代教育手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手段中的灵活应用也逐渐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所以,在以后的户外运动训练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中,教师应该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现状,将其有效转化为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其次,多媒体技术手段下,还将户外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有效展现给学生,例如户外运动的价值和不同规则,不同户外运动训练开展前的准备、计划、设备购置,户外运动训练中食宿生存、环境生存以及危险救急等基本生存技能的介绍,训练中扭伤、抽筋、昏厥、脱水、腹泻、冻伤以及绳带保障等基本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把握并了解不同户外运动形式的流程等。再者,从学生兴趣点入手,为学生播放一些户外运动公开比赛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理解其中涵盖的理论知识,如身临其境一般,对于学生在以后户外运动训练选择中的科学性具有一定作用。最后,各个高校之间还应该加强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实现户外运动训练课程活动与组织活动的灵活结合。高校之间可以在优化和完善户外运动训练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户外活动选择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户外运动项目。
6大学体育教学中户外运动训练的未来发展方向
6.1加强户外运动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
许多高校学生在户外运动训练方面缺乏锻炼,所以一些高强度的户外运动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当学生在户外运动训练中遇到难度和阻碍时,教师适时引导和指点就变得尤为重要;为确保户外运动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合理布置户外运动训练课程内容,来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其次,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缺乏对于户外运动训练的专业引导,所以许多教师缺乏户外运动训练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高校体育课堂上在开展户外体育训练前,应该做好对教师的教学培训,让教师掌握最基本的户外运动训练理论知识,并且深入了解项目内容,再从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入手,实现体育教学实践与户外运动训练的有效结合,确保户外运动训练的高效开展,让学生获得高效的锻炼。
6.2加强户外运动训练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管控
首先,不同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户外运动的形式。让学生准确把握户外运动的类型和形式,是确保户外运动训练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不同高校所面临的地理环境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充分结合现有的体育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户外运动形式,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运动效率,通过户外运动活动的开展来放松心情。其次,许多户外运动训练形式对于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同时,许多户外运动训练形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探险性,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但是其中潜在的危险元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爬山和攀岩运动中,教师应提前做好踩点工作,全面排查安全风险点,准确把握训练场地中的危险元素,积极主动地做好预防措施。对于地形地貌复杂或者崎岖的地方,应该及时避免或者跨越过;其次,户外运动还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夏天开展户外运动训练时阳光比较强烈,且一定量的运动量会导致学生大量出汗,身体内的热量散失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避暑预案,避免长时间暴晒在太阳底下造成灼伤或者中暑现象。还有,夏天运动后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盐分和水分,所以应该及时预备一些盐汽水、脉动等补充能量的液体。最后,教师应该做好对于学生的安全培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引导学生树立起一定的安全意识,并且在实际运动中发挥出一定的监督管理和提醒作用,确保户外运动训练的安全进行。
6.3保证户外运动训练具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户外运动训练的经费投入不需要很多,却也十分必要;大学体育户外运动训练中,教师应该从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特点出发,做好准确预算,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作为不同户外运动训练项目的经费。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器材的选定;经费充足的高校可以丰富户外运动训练形式。其次,户外运动训练中安全因素的保障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由此,一定的经费投入对于户外运动训练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
总之,户外运动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一项新兴课程项目,较传统体育教学而言,实践性更强,更加注重学生对运动的真实体验。基于户外运动综合性、趣味性以及巨大的教学价值,在高校中普及和推广非常有必要,并应成为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为促进该类体育运动的推广,各高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打好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为其创造完备的发展环境,促进该类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兴.浅谈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82-83.
[2]李晓平.户外运动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4):155-158.
[3]方海明,孙永生,史登登.户外运动专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C].上海: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 2011, 12.
[4]雷帮齐,王南童.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人才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4): 156-160.
[5]张油福,国伟,黄晓晓.贵州发展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3): 66-70.
[6]刘微娜,周成林,孙君.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运动氛围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 2011, 31(10): 41-47.
[7]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001/t20100128_80824.html.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国务院办公厅,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9]刘宝军,普通高校大学生户外运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以桂林市高校为例[D].当代体育科技,2012(8).
[10]郑丽华,曹犇. 运动类 APP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滨州学院为例[J]. 安徽体育科技,2019(6):69-73.
[11]韩睿,谷化铮,孙晓波,等.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冰雪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2011,33(4):74-78.
[12]王羽,王立国.冰雪运动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专业化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4 (1):56-59.
[13]赵琦,李明达,李焕玉,等.特点、理念及启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105-111.
[14]姚鹏,钟泽,宫玉玺.大学生幸福感与运动需求、生活压力的关系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6):146-148.
[15]郑向敏,范向丽,肖蓓.大学生户外运动与休闲安全认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2): 42-44, 52.
[16]马广卫,余曦.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30-132.
[17]陈勇军.浅析制约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06):36-39.
[18]宋学岷.体育院校户外运动类课程发展要素的新视域--课程核心与教学要素的选取与确定[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3):86-89.
[19] 周红伟,傅钢强.构建我国高校户外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74-79.
[20] 傅钢强,周红伟.渐进中有所突破一我国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生态发展之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88-90.
[21]庞博,王晓芳,王定宣.“一带一路”背景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04):112~116.
[22]邱海枝,李正贤.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的安全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 76-78.
[23]杨汉, 等.构建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76-80.
[24]刘传勤,杨汉,韩蕾.高校山地户外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88-93.
作者简介:白洪煜(1984.11.14---)男,满族,辽宁开原人,教师,职称: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