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2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龙 辉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 重庆 40132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历史文明的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爱国和做人。初中时期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引 言

传统文化教育和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这本身是强化学生文学素养的保障,能够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初中语文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调整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笔者从传统文化教育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供参考。

1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1.1 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富含人文精神的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同时也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本身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无论是古代寓言故事还是古代文学经典,这些类型的教学素材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初中生事物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以初中语文课堂为平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牢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树立文化自信。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在成绩方面的表现,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引导,在错误的评价观念影响下,学生认为只要取得好成绩就是学好语文的表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考虑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给学生思想上的指引,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未知事物。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2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2.1 营造相应氛围,感受诗文素养

在古诗文中,存在着一类借景抒情的文章,这一类型的文章需要同学们能够仔细地品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同时要能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例如在《桃花源记》中,诗人陶渊明借助桃花源表达了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和热爱,他幻想在大同社会中和亲人美好的生活,所以写出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在这篇短文中,主要通过景色和事情的融合,生动的展现出桃花源中的美景以及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诗人的这一幻想与我们现如今的生活相差无几。为此,同学们要学会对比在以前封建专制的古代,和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存在着什么不同。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像文中描述的那般幸福。通过营造人人安居乐业的氛围,同学们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桃花源的神秘和美好,同时感受诗人笔下的大同社会的特点,由此体会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在文中邻里乡村的表述中,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人们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通过作者的描述,学生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桃花源中的景象,由此感受意象的表述方式,学习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2 在合作探究中突出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科学的分组和分工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在划分小组时,除了尊重学生个人分组意愿之外,还应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教师应当以3~5人为单位为学生划分小组,确保小组内部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明确划分小组之后,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探讨,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小组整体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谈谈“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式,初中生该如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见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无论是企业的倒闭还是国家的兴衰都与这一观点相关,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要谈谈作为初中生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同,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作为小组探究的成果,到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在学习儒学经典《孟子》的节选片段时,学生能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探究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2.3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不定期的组织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活动和传统的风俗节日相结合,这些风俗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不仅是传统文化构成的一部分,还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把风俗节日和传统文化活动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秋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赏月的活动,在赏月的同时让学生说出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重阳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爬山,当学生登到山顶时,引导学生对《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词进行理解,俯瞰家乡的山河,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色的传统诗歌、文言文等。

3 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有效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素材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借助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素材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下,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J].王海东.百科知识.2019(15)

[2]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赵强国.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