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2
/ 4


《掌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及反思

蔡明智

广州市海珠区赤沙小学 510320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2.课文分析:

《掌声》讲述了因为身体残疾儿内心忧郁、自卑小女孩英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她本以为会被同学嘲笑,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此,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

全文结构清晰,可以分成"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3个部分。本文语言质朴,但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3.习题分析

习题一有两个阅读训练点,一是训练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二是继续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习题二提示了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习题三训练学生的整合与复述能力。试着转换人称,以英子的角度叙述故事片段,提升复述能力,进一步设身处地地体会英子内心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

1.先学后教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强调,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也就是说,“学生能深刻而牢固地掌握他们所能掌握的最大限度(指分量和深度)的教材,并且不会超出科学规定的课内学习和家庭作业的时间量,因而在规定的休息时间内能够完全恢复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前的“五步”预习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预习作业,以便学生在上新课时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多地品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2.默读思考、畅谈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情境的创设,畅谈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掌声前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再通过对比学习体会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心情的变化,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1. 学情分析:


项目

已有基础

本课生长点

生字词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识字总量达到了1850字,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学生已经具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本课继续巩固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借助语境辨析多音字读音。

默读理解

学生从本学期开始,通过多次的默读训练,已达到“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

在不出声、不指读的基础上,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

体会表达

学生到了三年级已经能“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能“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英子的性格和心情的前后变化,以及其中的原因,进而对文章主题“掌声”的领悟。

复述

经过两年的训练,学生已经懂得借助插图、关键词语、路线图(示意图)等方法进行讲故事,也掌握了一定的复述策略,并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提出的转换人称复述要求,进行复述训练,既能特殊复述能力,又能进一步设身处地体会英子内心的感情。

学生第一次转换人称进行复述,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时,先创设情境,把要求具体化:1.要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2.用上文中的关键词讲,把语句讲流畅;3.要多加入英子的内心想法。通过示范引领,学生从第二、三自然段中选一段进行复述训练。提高复述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默”2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1. 正确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了解大意。

3.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行为变化,初步了解变化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难点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行为变化。



板块一:谈话导入,引发质疑

  1.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后面坐着许多前来听课的老师,我们该怎样欢迎他们呢?(学生鼓掌)掌声能热烈些吗?(师生热烈地鼓掌)谢谢。你们有没有信心以最好的状态上好这节课呢?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吧。(学生再次鼓掌)老师相信你们。

  2.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就和掌声有关,它是一名叫英子的残疾女孩在写给同学的。请读——

  3. 读了这封信,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样的掌声?为什么掌声能给英子极大的鼓励等)

  4. 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第25课《掌声》,通过学习你会明白掌声的内涵。

二、板题、读题

1.板书课题:伸出你的小手和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提示: “掌”是形声字,上边是变了形的“尚”,下边是“手”字,表示“掌”与“手”有关。学生读词:掌声、鼓掌、手掌。

2.齐读课题

[点评]

开课伊始,以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掌声”为切入口,看似普通的与学生课前的交流,实则是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一下子拉进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书信导入,既是学习内容的导读了解,又紧扣主题,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检测预习 梳理脉络

一、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掌声”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巡视指导。

二、检查预习,读好生词难句

1.出示词语:

第一组:文静 默默 早早 角落

第二组:犹豫 慢吞吞 骤然间 掌声 热烈而持久 鞠了一躬

第三组:忧郁 鼓起勇气 面对生活

  1. 开火车朗读,正音。

  2. 在语境中检测多音字:

课件出示:

请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英子因小时候生病,腿脚落( )下残疾,每天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 )。

②陈老师是刚调 ( )来的英语老师,她最喜欢和调( )皮的学生交朋友。


2.梳理故事脉络。

(1)再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这三组词语分别写什么时候的英子?

(2)板书: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

(3)课文围绕“掌声”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借助板书和屏幕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过渡:通过抓关键词,能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大意。

[点评]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应该是第一课时的重点目标,这节课改变常规做法,借助生字词的归类学习来梳理课文的脉络,落实语文教学的语文要素。

6073e0c81caa8_html_b1a584acd5c06dd8.jpg

板块三:默读课文,感受变化

  1. 默读课文,聚焦变化。

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掌声前后的英子有什么变化?用“ ”画出掌声前英子的行为语句,用“~~~”画出掌声后英子的行为语句。

二、对比学习,交流汇报

1.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

预设一: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①理解:总是、默默

②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当同学们在玩笑嬉戏、唱歌跳舞、操场上奔跑狂欢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③此时默默坐在教室一角的英子,她会想些什么呢?

④指导朗读:你读出了怎样的英子?板书:忧郁

⑤引读。

预设二: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①如果你就是英子,请问你为什么要早早地来,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②不愿意被别人看到,害怕别人取笑,从来不敢和同学一起玩,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自卑”。板书:自卑

③让我们带着自卑忧郁的感受再读这一段话。


小结:这场可怕的疾病让英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失去了对同学的信任,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你能读好这一段话吗?掌声后的英子又是怎样的呢?

2.感受掌声后的英子


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②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③想象表达:这时候英子还可能和同学们做什么事情?

④指导朗读。


三、对比朗读,加深体会。

1.男女生读

2.师生合作读。

3.小结过渡:从忧郁到开朗,从自卑到自信,是什么让英子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掌声就是有这么大的力量。

4.再读英子的信。理解为什么英子前后有这么大的变化。

5.为什么英子变化这么大?这两次的掌声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改变一个人?我们下节课再来品读。下面我们来写字。

[点评]

采用带着问题默读聚焦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理解掌声前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再通过对比学习体会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心情的变化,引发学生探究“是什么让英子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的学习冲动,为下一课时的学习留下悬念:掌声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改变一个人?

6073e0c81caa8_html_c7d6f55c068d5791.jpg

板块四:指导书写,留下悬念

一、出示生字,观察发现。

二、范写生字“默”“勇”。

提示:笔画变化、撇捺舒展。

三、互动点评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梳理了课文大意,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和体会英子前后的巨大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边默读边思考边体会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点评]

重点指导这一课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字,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书写规律和写字技巧,并授之以渔。从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写字技能三方面评价书写,将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推荐阅读,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理念。

板书设计

25 掌声

掌声前:忧郁自卑

两次掌声

掌声后:开朗自信

6073e0c81caa8_html_c58e2016907d63f5.png

教学反思: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我结合“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给学生设计了"一读,二疑,三写,四理,五画"这五步预习作业。这五步预习作业既设计了指向常规性学"语"习"文"的常规性预习("读、写"设计),又设计了方法引领类探究问题("疑""理"“画”“再疑”中的问题设计),学生通过这五步的有效预习,在上新课时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多地品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来,学生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遵循“巴班斯基最优化”原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预习作业,以便学生在上新课时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多地品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对促进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有了疑问,都是课堂教学不可多得的资源。

  2.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课内习得的学习方法的自主实践。"记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默读课文"的方法等等,这些学生已学过的方法在课前的预习中都得到很好的实践运用。

  3. 课前的预习,给一部分会学习的学生创造了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交流,将自己已经悟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学生,实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舞台。

通过预习情况的反馈,老师了解到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节课,我努力构建"学为中心"课堂,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检测教学效果的依据。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已经掌握了什么?在他已有的基础上,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是什么?这是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借助《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找准教学知识点,清晰教学任务,把握教学重点,给教学提供一个正确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也成为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的关键。

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始终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准确把握教学的底线。以"字词教学"为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在这一节课,在直接出示无拼音的生字词语给学生认读,生字的书写指导也交给学生自主交│流进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练习书写经验,指出容易写错的字的注意之处。这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真正体现。

二、先学后教,关注学生的需要

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通过课前预习自学、课堂上自读体会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重点进行指导。整节课,由学生课前质疑、自主识字起,到课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切入课文感受英子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教师给学生的"教"都是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因为教师指导的都是学生自学、交流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教"成为真正的"导"。同时,通过自读自悟,交流体会,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通过教师对困惑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又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学会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阵地。

三、以疑促探,关注学生的自得

"疑,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一节课,既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质疑。而且,教师的提问以"核心问题"为主,由"一问"———"英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确定这节课的探究核心主题,再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分解成两个问题“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和“掌声后的英子又有什么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画出关键句子,边读边体会。接着同桌交流体会,再全班交流体会英子的自卑和开朗。整节课就是这样实施多维对话,领悟文本。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环节,学生谈得不够充分。在英子后来的变化部分,给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交流体会的时间也比较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