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云路小学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的深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针对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学习任务适应性、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环境适应性和学习交往适应性四方面,尝试性地探索流动儿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适应性,旨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流动儿童学习的适应性,推动流动儿童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流动儿童;信息技术;学习适应性
引言
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环境更多的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联系,借助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即多媒体技术,凭借网络和通信两大技术支撑,为教学搭建起开放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教育教学的育才环境,集中体现为通过对教学信息的储存、生成、传递与利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模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1]。
学习适应性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与已形成的适应性学习系统,在教学交互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研究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旨在利用信息技术使流动儿童在学习上能够形成自我组织、制订与执行学习计划,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并且能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
一、学习任务适应性
(一)学习资源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流动儿童可以接收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助力学习任务适应性的形成。流动儿童既可以接收到教师教学资源,如文本、教学视频、教学软件、PPT等,又可以接收到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具体到下载学习资源、学习环节的互动等,为流动儿童锻炼思维方式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支持。
(二)培养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能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其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培养流动儿童学习态度的活动效果。一方面,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使流动儿童从意识层面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彻底性地调整流动儿童中存在的被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激活流动儿童学习兴趣的活动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流动儿童学习潜力的积极性作用,具体到创设流动儿童体验与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给予流动儿童积极性的学习任务评价,如运用多元化的肯定机制,达到为流动儿童建立学习自信心的活动效果[2]。
二、学习方法适应性
(一)学习方式
流动儿童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流动儿童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制定与自我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前期协助流动儿童控制自主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强调流动儿童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估,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流动儿童形成对学习负责任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流动儿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层面的指导。教师既要指导流动儿童依托信息技术做好基础性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计划、自主预习与知识有效拓展,又要凸出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分析与适当运用的指导,促使流动儿童实现被动向主动学习方法的转变[3]。
(二)自我建构知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交互学习行为和深度学习实现知识内容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效果。一方面,与传统知识获取不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既要调整学生通过面授和高强度操作与练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意识,又要引导学生通过与学习材料和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交互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化学习是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适应性能力培养的核心体现。教师要指导流动儿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建构自我知识体系。教师首先要使流动儿童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性,如在学习进程中教师依学生个体的实际学情,引导其探索知识内容,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效果反馈,充分地体现出流动儿童的自身个性。
三、学习环境适应性
(一)广泛应用高新技术
流动儿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自身的学习适应能力就需要适应数字化与智能技术的高新技术环境。一方面,教师应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建立在丰富的媒体形式与及时敏感的反馈通信系统之上,旨在使流动儿童能较好的适应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环境[4]。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象化的呈现,教师可以为学生理解知识点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某个教师的教学中。
(二)优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为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培养提供优化的学习环境。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及时更新流动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而且使流动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激活流动儿童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做到以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发展为中心,不仅给予流动儿童学习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而且根据流动儿童的学情需求,通过交互的教学手段实现流动儿童对知识内容的自我探究。
四、学习交往适应性
(一)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流动儿童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与教师和其他同学成为学习的伙伴。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升流动儿童的学习交往适应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组建学习小组,鼓励流动儿童通过协同合作的活动方式参与到学习任务的完成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流动儿童创设与教师与其他同学深度讨论问题的平台或者是渠道,激发流动儿童学习的热情,为其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反馈系统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交往适应性应着力做好学习反馈系统的建构。一方面,教师应使流动儿童认识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学习活动是自主性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学习。流动儿童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及时性的交流与沟通,既能达到从不同角度思考所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效果,又能在互动中调整流动儿童的思维和丰富其对知识内容的认知结构[5]。另一方面,流动儿童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获取知识内容必须得到教师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反馈,具体到解决流动儿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评价其学习效果等,为流动儿童在自主学习形成决策和积累学习经验,生成理想的学习交往适应能力提供重要的支持。
结语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既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又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为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提升提供理论与教学实践层面的双重支持。
【参考文献】:
[1]覃家幸,周梅凤.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小学) ,2019(01).
[2]王丽华,金慧颖.“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基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建设,2020(10).
[3]石桃.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大世界(下旬) ,2020(12).
[4]马志强,岳芸竹,王文秋.基于多模态交互信息的协作学习投入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1(01).
[5]丑娟娟.对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