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体育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如何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德育教育,培养残疾人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使残疾人适应社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残疾人、德育、体育教学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正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迈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国家和地方的资助下可以进入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学得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工作。但由于我国残疾人教育相对落后,残疾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社会参与意识不强,残疾人的道德品质表现不佳,成为残疾人走入社会继而又脱离社会这一现象的隐性因素。可见残疾人的德育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重点的今天,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新形势下如何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将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紧密结合,让残疾学生能够在获得身心康复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弱化自身缺陷,成为融入社会的又一筹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对残疾学生“走出去”尤其关注,但怎么样能“留下来”却缺少应有的重视,过多注重技能而忽视体育、德育对残疾学子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效益,不利于残疾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稳定。在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残疾学生由于身体条件和文化基础限制,鲜有技能突出的同学,毕业后他们多从事于体力要求和道德要求较高的岗位,“能不能干好小事,把小事干好”体现得更多的是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品德素养,学校对体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认识不足,造成体育教育主要以课堂的技能传授为主,单一的课程设置,传统的思维模式,脱离了德育教育,德育功能也就无从发挥。
二:在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路径
1. 依靠课堂常规实施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作风,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组织纪律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2}。残疾学生因为长期处于体育课的边缘化状态,缺少参加体育课的经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易表现得懒散,被动,无组织,无纪律,无集体荣誉感。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可培养学生迅速、主动、整齐、守纪,集体协同动作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品质。如:为了让残疾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常规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在这些残疾孩子面前将体育课堂比作“实习工厂”,学生上下课需采取“打卡”制度,杜绝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强调“安全无小事”,教育学生懂得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爱护场地器材,让学生提前感受工厂的管理规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些早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指导残疾学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并珍惜工作机会。
2. 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残疾学生虽多半来自贫困家庭,但由于多半父母对残疾孩子负有愧疚感,在生活上便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让他们做一点事,吃一点苦,致使残疾学生运动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残疾学生普遍具有自私、自卑与经不起挫折的特点。因此培养残疾学生自信、勇敢、果断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让残疾学生阳光、大胆地走向社会是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着手的一重要方面。毛泽东就曾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3}”给残疾学生上理论课,用科学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明确体育锻炼对康复残疾身体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用史实、实例告诉他们残疾学生一样可以参与到运动中来,从思想上打消他们的顾虑,不再望而生畏,以积极的精神面貌投入到运动中来。在实践环节,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用普适性的运动项目诸如长跑,障碍赛等运动项目,提高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抗与竞赛类的集体性项目,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武术类练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设置能充分发挥及现有功能作用的运动项目,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活动中找到自信,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自卑心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多种教学内容,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培养了残疾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利用体育游戏实施德育教育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其本身的趣味性,特殊性,较易受到残疾学生的喜爱,有效组织与创造体育游戏,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游戏活动,不仅具有固有的生理锻炼价值外,还具有的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在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方案的同时,笔者带领学生做“穿越生死线”的游戏,游戏过程中要求明眼人带领全盲人完成预定的目标,看着他们之间默契的配合,笔者相信教学之情感目标已然达到。兴趣盎然地体育活动调动了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了残疾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教师再适时地淡化输赢的观念,引导残疾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通力合作,当他们的积极情绪在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会有了受人尊重和被人接纳的积极体验,此外,还可通过整个游戏过程对学生进行入职前教育,发展学生执行、判断能力以及组织评价能力等,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形成健全的人格。
4.树立典型实施德育教育
“身教甚于言教”,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对学生的教育才有更大的说服力;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正面典型教育的示范、引导、激励等功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4}。如利用残障运动儿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教育;利用身边优秀残疾学生的活生生的事例及时教导学生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也可适当使用一些具有警示、劝阻作用的反面典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某生恶意毁坏体育器材,并出口成脏,教师可借此对全体同学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抓住诸如此类生动、现实的典型,实施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焕发人格的魅力。
5. 通过偶发事件的处理实施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上,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如:在田径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一味的说教有时会让学生反感,当教师用自身乐观的态度面对突发问题,用自身的机智解决突发事件,学生无形中会被教师的人格吸引,会收获自身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和方法。
6.发掘各类课外体育活动的德育价值实施德育教育
如果说体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课外体育活动是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第二阵地”,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类以体育道德思想标准为题材的各类课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志愿者一方面可以感受赛场上运动员顽强不屈的精神,一方面能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在校运动会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明确体育规则的不可侵犯性,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战胜自己并懂得坚持的意义。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到残疾学子的内心,善于在各类课外体育活动发掘它的德育价值,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与品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结:
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良载体,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之一{6}。体育教育过程中,课堂的组织结构会时常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随时会发生转变,体育活动的内容会不断发生变更,体育教师善于通过各种纷繁复杂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抓住点点滴滴对残疾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这样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有助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有利于残疾学生更好地树立科学人生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残疾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创造先决条件,使残疾人插上道德的翅膀一路飞翔。
参考文献:
张宁娟 《“六个下功夫”: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教育研究》[J],2018年09期
马鸣:《对高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体育世界 》下旬刊[J],2013年06期
3.朱永胜:《试论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新疆职业教育研究》[J],2006年第01期
4.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D],2014年
5.陆刚: 《让德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学子(理论版)》[J], 2015年第04期
6.李玲 孙涵:《TPSR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分析初探》,《运动》[J]。2014年09期
作者简介:潘四萍(1984-),女,安徽宣城人,讲师,硕士,从事残疾人体育教育工作